
课件共16张,文字资料约22750字。
中考作文专题训练4:作文构思的链接实例
湖北天门龙华中学 wangxb
结构,就是文章的布局。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明确了主题后,对文章做出的整体上的安排。
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之灵魂,材料比作人之血肉,那么文章的结构就犹如人之骨骼。没有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就无所寄托。文章只有骨架挺立、脉络分明,才会造就令人赏心悦目的魅力形体,才能在中考阅卷场上熠熠生辉,吸引阅卷老师的双眸。
下面具体讲解五种作文构思方法:
一、段落排比法。
所谓段落排比法,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段落组合成篇的结构方法。它的特点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排的,每个部分的段落内容地位平等,互不包含。
常见的段落排比法有:段首排比法、人物事件排比法、自然现象或场景排比法、假设排比法、引用诗文排比法。
使用段落排比法应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必须是3个或3个以上,且有内在联系。
2、相同或相似的段落的排列要按一定顺序。可按时间,可按空间;可按人物,可按事件;可并列,可递进。
3、不必拘于段落的完全一致,体现行文的自由。
佳作展示
1、你还会沉默吗
当鸦片毒害着国人的精神时,你还会沉默吗?炎黄子孙!
不,你不会。林则徐便是最好的证明。当英国人把大麻运到华夏的这片土地上时,他们已等待着我们精神萎靡的那一天。鸦片蚕食了我们的躯体,蚕食了我们的精神,可是却蚕食不了我们的心。面对着一派萧条的情景,你还会沉默吗?不!林则徐怒吼着跳了起来。于是,那一袋袋罪恶的根源被销入池中。于是,风把你的浩然正气吹入每个角落。那一刻,林则徐的身后刻了四个字——炎黄子孙。于是,面对鸦片,面对黑暗,你没有沉默——炎黄子孙!
当30多万南京同胞被日军疯狂屠杀时,你还会沉默吗?中华儿女!
不,你不会。当日军放肆地横扫村庄时,当日军在笑声中“杀光,烧光,抢光”时,当日军的刺刀快意地滑过一个个头颅时,当30万中华儿女的鲜血染红我的双眼时,我依旧在等待。是的,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不会在沉默中死亡,只会在沉默中爆发!果然,你醒了,正如一头亚洲雄师,把侵入者驱逐。你们,中华儿女的怒吼,令整个世界为之颤抖!于是,面对屠杀,面对侵华,你没有沉默——中华儿女!
当陈水扁叫嚣着“终统”时,你还会沉默吗?中国!
不,你不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台湾民众强烈地反对,“万人倒扁”的行动,国人对海峡两岸的焦点关注,便能证明这一切。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容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与台胞骨肉相连,决不允许任何人把台湾分裂出去!是的,这就是你,中国!永远有着坚定的立场。于是,面对叫嚣,面对分裂,你不会沉默——中国!
纵观中华历史,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中华民族都不曾沉默过。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新的世界,你还会沉默吗?不,我们不会!
2、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为了母亲,更为了大山
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6载的故乡。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母亲揽着我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静静地。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你要做娘的眼睛去看山外的世界;儿啊,你不要离开大山,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母亲嘴里念叨着。抬头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与不确定。我不懂,真的不懂,因为那年我才五岁。
月儿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我和母亲并排坐在家门口的河边上,这一次仍是静静的,只是多了丝喜悦与盼望。
“儿啊,你要走出大山了,你要出息,你得成材,你要做娘的耳朵,去听山外的东西;儿啊,记住,你得回来,为了咱们的大山,学好知识,报答咱大山的养育之恩;儿啊……”母亲嘴里仍念叨着。侧面看母亲,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只是少了些不确定,多了份坚定。我懂了,真的懂了;因为那年我12岁,因为第二天我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大山,独自一人到大山外的世界去了。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没有华丽的辞藻与人交际,没有艳丽的衣服向人炫耀,而我只有一份恬淡的心情,一份母亲与大山的期待。母亲的话我从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孩子,我要回到大山中,报答大山!凭着这份信念与力量,我苦苦求学,不曾浪费点滴时间,不曾虚度年华。
月儿又缺了,豆角般,黄灿灿、亮晃晃的,而我站在山外的豆角般的月儿下,许下心愿:娘,我不曾忘记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会好好学习,我会有出息,我更会回去报答大山!娘,明天我就要参加中考,作出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娘,您放心,我不会让您、让大山失望。<
苦涩的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满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个永不会落下的太阳——母亲,大山!
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月儿晒着我的美好愿望……
3.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
母爱,义何止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中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