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40个字。
《新教材全程解读》第五单元十九洲际导弹的自述
【梳理知识】
1.字音辨析
比拟nǐ 贻误yí 威慑shè 锥形zhuī 伺机sì 监视jiān
2.多音字辨析
创:(chuàng)创造
(chuāng)创伤
弹:(dān)弹弓
(án)弹力
载:(zǎi)记载
(zǎi)三年五载
(zài)载歌载舞
3.形似字辨析
锥锥子剂剂量贻贻害慑威慑
推推理济经济怡怡然摄摄取
堆堆积挤挤压冶冶炼镊镊子
4.词语辨析
不可多得:少有,难以得到。
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形容时间抓得很紧。
首屈一指:弯下指头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居首位。
临阵磨枪: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作准备。
措手不及: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来不及应付。措:动。
防不胜防:防备不过来。防:防备。不胜:表示做不到或做不完。
5.语法•修辞
拟人:我锥形的脑袋里装的是核弹,人称弹头。
引用: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
6.佳句背诵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70年代,人们赋予我“分头术”,在快接近攻击目标时,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子弹头,叫对方的预警雷达和反弹道雷达真假难分,防不胜防。
【资料链接】
1.文题品味:
“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走进作者:
作者是科学家,科普作家1958年起从事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设计部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以来主要从事我国空间技术和人造卫星的发展战略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现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3.背景回放:
我国于1960年地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弹(两弹)结合武器试验。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1975年发射并收回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1984年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90年首次实施对外商业卫星发射服务,“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截止1999年,已研制成功40多颗各类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57次发射,成功率为89.5%。2006年成功发射了“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
4.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资料比较广泛,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文艺性是就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谜语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形象生动易懂。
【课文研读】
1.文章主旨探究: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2.篇章结构分析:
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第2—8段):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第9—15段):洲际导弹。
3.写作方法点拨:
文章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说明时,把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