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60字。
谏太宗十思书
魏征 3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深刻理解“十思”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 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内容: 教法:讲解式
导语: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是什么?(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
一、 简介: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建成)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能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臣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隋父李渊反隋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能够勤俭治国,但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经济得以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边防巩固,内政无事,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的赞扬声使唐太宗很难清醒,渐渐使他骄奢,渐渐忘本。贞观十一年,他大修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以其政治家特有的敏锐,准确地抓住了唐太宗的根本问题,即“忘本”(民为本)和“忘危”(隋的教训),在五个月中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之一,这对唐太宗来说,不仅是一剂良药,而且是十分熟悉的。
唐太宗看后,思想震动很大,,采取了积极的纳谏姿态,并写了〈签魏征手昭〉,肯定和赞颂魏征。两年后,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而旧病复发,又写了《十渐终不克疏》,可以说是〈十思疏〉的姊妹篇,更表现了魏征的政治远见。
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悲伤,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得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死逝,遂亡一镜矣!”
3.史料:
(1) 从贞观中期起,太宗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毛病越来越严重。贞观十一年,他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楼阁,说:“(炀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得意洋洋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2) 魏征一次问房玄龄:“创业与守业哪样难?”房答:“创业难。”而魏征却说:“从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天下,处安逸后便失去天下,还是守业难。”太宗终于同意了魏征的意见,说:“玄龄和我一同打天下,百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佐我安天下,常常怕我富贵了就骄奢,疏忽了就生祸患,所以知道守业难。”
(3) 李渊有22子,正室窦氏所生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封为秦王),三子元霸(早逝),四子元吉(封为齐王)。世民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太子和齐王的排挤,二人几次下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