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0个字。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以议为主、夹叙夹议的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的幽默讽刺的特色。
3.学习本文由社会新闻引出民间故事,从而生发议论、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学过他的小说《社戏》和《故乡》,这些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他一篇有名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是一篇杂文,以发表议论为主。
二、阅读鉴赏
1.这篇杂文的主要特点是借题发挥。借什么“题”,发挥什么呢?
解析:借1924年9月25日“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倒掉之题,抨击封建复古派,阐发邪恶的封建制度必亡、人民必胜的真理。文章扣紧雷峰塔的始末原委而写。
2.读过全文,你能理出鲁迅先生对雷峰塔的态度与看法的线索吗?
并不见佳―希望倒掉―心里不舒服,希望倒掉―倒掉后的欣喜快慰。
3.本文能分为几部分呢?
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论述雷峰塔倒掉是我,也是普天之下人民共同的愿望。
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论述搬弄是非的法海终于受到应有的惩罚。
4.思考回答:既然雷峰塔已经倒了,为何说“听说”?
明确:明明消息确凿,用“听说”“听说而已”,不是表示自己不相信,而是对复古派嘲弄、挖苦。
5.既然写雷峰塔倒了,又为何写未倒之前的雷峰塔?
写未倒之前的雷峰塔不是描绘它的美,而是与众不同,写它的“破破烂烂”,表达厌恶的感情,这就为希望它倒掉作了铺垫。这样写婉而多讽,看来是漫不经心的话,但为全文定下“幽默而含讥”的基调。
6.作者为什么这样厌恶雷峰塔呢?
明确:问题的实质不在“胜迹”不“胜迹”,而在于雷峰塔是一座“镇压的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不是空谷来风,而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