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60字。
《君臣父子》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孝弟(悌)、鲜、行、曾、劳等;
2 学习自我拟问自我解答
3能具体评析孔子所谓 “君臣父子”的思想。
第一课时(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内容 初读课文,自我拟题
步骤
一 导入。
二发放自学拟题卷,学生自读课拟题,教师巡视,并展示原文与译文,对自学困难者提供帮助,收集普遍反应的问题,准备全班解答
三 解答普遍性的问题,总结自学情况,表扬自学拟题好的。
四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学拟题卷。
附 拟题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实词与虚词分不清,如,把“几”(事父母几谏)“曾”(曾是以为孝乎)视为实词;
(二)提供例句太短,如,“鲜矣”“父没”就两三个字;
(三)拟问笼统或不关课文,如,孔子的“忠孝”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孔子认为“忠”与“孝”是什么关系等。
课后收集学生简答题拟问,按照课文自然段排列如下:
1 有子认为“君子务本”那么他说的“本”究竟是指什么?
2 孔子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
3 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认同他这些标准吗?
4—5 “无违”实质就是什么?
6 孔子说“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没有两样,这是为什么?
7 在父母面前孔子认为要时刻都和颜悦色,并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可是如果做不到,即使能用好饭好酒招待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那么你认为孔子这样的要求高了吗?
8 当自己意见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9 为什么孔子说记住父母的年龄会一喜一惧?
10 孔子回答齐景公为政的话实质是什么?齐景公说有粮食也吃不上,跟孔子所言的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内容 学生交换答题
步骤
一 口头作文导入到“机会”“自由”这些话题上来
(学习上遇到疑难点,其实这个疑难点正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佳契机;我们希望自由,可是这个“由”必须我们努力必须我们费劲,而我们有人因为不愿努力,怕费劲,因此自己懒惰让自由远离了我们;让我们在自拟的训练卷中发现“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