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字。
《行而有礼》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易、戚、党、贼、隐等;
2 学习自我拟问自我解答;
3能具体评析孔子伦理道德中所谓的“正直”思想。
第一课时(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内容 初读课文,自我拟题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自学”的话题,交待“自学拟题”的要求
1 整张卷子共拟实词、虚词、翻译、简答四大题,共30分;(另有大题试题格式卷)
2 按照“大题”提示拟题,做到拟题有效;所谓有效必须做到两点:自己能解答,不超教学大纲。
3 拟题者得分由答题者计负分,凡是没有拟满的题或拟题无效则按该题应得分数扣分;
4 答题者得分由拟题者计正分,凡是答题符合要求的按照该题的应得分数加分;拟题者对负分有质疑的可以在相关题目旁用红笔加以说明,并在负分边上打上问号,以便教师最后裁定。
二发放自学拟题卷,学生自读课拟题,教师巡视,并展示原文与译文,对自学困难者提供帮助,收集普遍反应的问题,准备全班解答
三 解答普遍性的问题,总结自学情况,表扬自学拟题好的
四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学拟题卷。
课后收集学生简答题拟问,按照课文自然段排列如下:
1 孔子为什么要说“与其易也,宁戚”?
(明确:孔子这样说是强调礼仪只是形式,而其本质则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表达;也就是说比起礼仪的形式来,其表达的人情感是否真诚才是最为关键的。)
2 为什么“君子无所争”却又“必也射乎”?
(明确: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不应该与人争强好胜的,为人一定要保持谦恭低调;当然如果一定要表现自己能耐的话,也就仅仅是在竞技方面而已。)
3 “博学于文”与“弗畔”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按照孔子的逻辑,广泛的阅读经典文献是做到不离经叛道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不广泛学习经典文献的人,必然是离经叛道的人。)
4 陈司败为什么要那昭公来向孔子问礼?
(明确:这是因为陈司败知道昭公做了同姓通婚“违礼”的事,所以故意用此事来问孔子显然就有挑衅孔子所谓“礼道”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