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50字。
《行己有耻》教案
作者: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准确理解孔子所谓的“耻”(礼)的思想。
第一课时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步骤
一 导入 交待学习任务
二 学生自读,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 课堂质疑如下:
课文质疑
1 为什么在这里谈廉耻要提到左丘明?(潘宇斐)
1 “巧言”等与”匿怨而友其人”都是孔子“耻之”的,为什么要分开来写?(林惠花)
1 “匿怨而友其人”与后文的“犯而不校”不都是一种宽恕吗?(李倩、杨杏萍)
2”唯我与尔有是夫!“中”夫“有什么意味?(潘宇斐)
2 孔子为什么说“行”“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彭远晶、司徒莹莹、潘华銮)
2孔子说“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可是他在到处碰壁之后,还要周游列国,兜售他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周玉冰)
2-4这里说的是用人之事,跟“行己有耻”有什么关系(董妙君、马伟民、潘华銮)
4 “必也临事而惧”是不是与“死而无悔”对应的?如果是,那么“惧”可以翻译成“小心谨慎”吗?(谢丹)
4 孔子不是主张“为国而亡,死而无憾”,那么这里为什么有“不与”“死而无悔者”?(杨杏萍)
5 6 孔子为什么在此要说自己见不得圣人和善人?(潘宇斐、司徒莹莹、杨杏萍、李海武)
6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这样的人孔子认同吗?(麦婷婷)
7 “犯而不校”的”犯”应翻译成”侵犯”还是”冒犯”?(潘宇斐)
7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不是“不耻下问”?曾子在此是提倡这样还是反对?(司徒莹莹、陈凤玲)
7 “有若无,实若虚”这与“行己有耻”有什么关系?(郑映红)
7 孔子在交友之道里说“无友不如己者”,可是为什么他的学生曾子却把“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人当作朋友的美德来赞赏呢?(刘誉、阮智洲)
8 孔子通过正反对比论说,究竟要表达什么主张?(杨杏萍)
8 这段中有五个“道”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确切的意思是什么?(江健鹏)
8 在这里孔子反对乱世从政为官,这与他在《微子六》中表达的要坚持“改革”的思想,所谓“天下有道,丘也不易”是不是矛盾的?(彭振宇、谢丹、董妙君)
8既然做了官,领取俸禄有什么不对? (彭振宇)
8 “危邦不入,乱世不居”这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行为与儒家积极入世参政的思想不矛盾吗?(刘宝生)
8 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有大把的可耻之人吗?(刘宝生)
9 孔子告诫学生“行己有耻”,那么怎么理解张良的“胯下之辱”?(李倩)
10 孔子为什么说“小人”也能算次一等的士?(周玉冰、刘宝生、刘誉、陈晓均)
10 孔子那么厌恶“言过其实”的人,那为什么要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视为“小人”归入第三等的士人中呢?(刘誉)孔子如此定位君子是不是不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