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50字。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掌握作品的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以诵读、品鉴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1、对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的理解。
2、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资料助读:
1、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等,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有《九章》、《九歌》、《离骚》、《天问》等。
3、《屈原》剧情简介: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全剧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愤怒谴责了迫害忠臣、出卖国家的奸贼。
4、创作背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