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让学生当一回邹忌
【思路】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大多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通常不高,论证能力更是薄弱;而教材中为数不少的说理透彻、文质兼美的文言篇章却没有发挥其写作示范的作用——多少年来,我们的先人都是通过这些文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的。那么,我们今天能否结合文言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学会论证呢?
例如,学生对类比论证比较陌生,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所用的正是类比法。于是,笔者便尝试让学生疏通语言后,利用本文学习类比论证。
教学安排是: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疏通语句,把握内容。第二课时,以课文为例,使学生基本掌握类比论证法。其中第二课时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环节:一、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自然掌握类比法,不把类比法神秘化、抽象化;二、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此法;三、提醒学生注意类比法的使用。本课例为第二课时实录。
【实录】
一、归纳
师: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可见臣子进谏之险,君主纳谏之难。那么,邹忌究竟靠什么说服了齐王纳谏?
生:邹忌从自己的遭遇推测出齐王可能的遭遇。
生:邹忌讲究进谏的艺术,不是一味死谏。老师不也讲过他鼓瑟进谏的故事吗?现在,他拿自己的私生活开涮,不乏幽默,容易让齐王接受。
生:我想做点补充。我认为邹忌与齐王遭遇有很多相似,都容易被“私”畏被“求”,而这正是他说“王之蔽甚矣”的根据,这样的进谏很形象,有说服力。
生:我认为齐王肯定比邹忌受到的蒙蔽要严重。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见齐王受蒙蔽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邹忌。
……
我于是让大家写出邹忌与齐王已知的相似点(也就是类比点),很快完成了下表(课件):
相似点A:妻私我/臣莫不私王
相似点B:妾畏我/臣莫不畏王
相似点C:客有求于我/莫不有求于王
结果相似:自以为美/齐王之蔽甚
接着,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结果,是不是都已成为事实了?
短暂的沉默、思索后,几个学生先后站起来说:
“邹忌的受骗是事实。他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可大伙都说他美,让他受了骗,好在他自己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受了骗。”
“‘王之蔽甚矣’,我觉得也是事实。正因为受到了很大的蒙蔽,才需要广泛地纳谏嘛!”
“‘王之蔽甚矣’,这也是邹忌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对齐王的分析作的一番推理。”
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亮出了“类比论证”这一概念(投影展示):
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用于推出结论就是类比推理,用于论证观点就叫类比论证。这些已知的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