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10个字。
丰富教材的血肉,让语文具有“语文味”
岩口复兴学校 吴中红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写到:“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怎样才使我自己的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呢?我的思考和实践是从丰富语文教材的血肉入手, 具体如下:
一、追求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我是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基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语文曾经在我看来就是那被肢解的段落和零碎的符号。现在的我以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时时提醒自己:学生们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再让他们饱尝我曾经的遗憾!正是这实现语文教学反璞归真的强烈愿望催促我探索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路。
首先让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教学实践告诉我:“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要想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厚障壁”,让学生懂得: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篇以歌词为内容的课文,学生们诵读兴趣很浓,有想唱的愿望,但这首歌对学生来说唱的难度很大。我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旋律易于掌握,可歌词不适合孩子们吟唱,我们不妨学习课文中填词的方法给流行歌曲改头换面。于是在我的启发示范下,一首首少年版的流行歌曲应运而生了,《老鼠爱大米》摇身一变成了学生们最好的教师节礼物《我们爱老师》,学生们还为《相亲相爱一家人》重新填词,作为班歌,鼓舞全班紧密团结,积极向上。这种融入生活的语文学习不再是文字符号的注入复制,而是学生潜能的尽情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