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90个字。
语文味:困惑中的思考
中山市古镇镇曹步中学 肖英君
一、语文课的困惑:语文味的缺失
有幸在小榄中学听了上海朱震国老师的《变色龙》一课,课堂温文尔雅且声声入耳,节奏舒缓张驰而内蕴丰富,让我体味了语言之艺术,授课之艺术。心旌随其导引,在语文的天空中飘摇,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由衷喜爱:原来,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如此美妙。可回首身边的和自己的语文,不由感叹困惑和疑虑: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真正的语文?
1、教学内容的泛化——让语文失去自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语文教学观念日新月异,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急不可待进入语文课堂,直接导致语文课堂中充斥着许多非语文的成分:声、像、物皆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俱全;动即小组合作,静即自主探究;把其他学科老师请进语文课堂也成了综合,把学生带出教室之外即为体验……这些为形式而“新”、为热闹而“新”的语文课实际上是语文课的一种泛化,至少是理念上、内容上的泛化。
有时我们把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看成了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牵扯进去,一幅天象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诚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延伸、综合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游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旁征博引的效果就可谓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了。语文课是以语言和情感为核心的,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这将会导致语文课的变味,从而失去了自我。
2、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让语文失去了内涵
以前的课堂太沉闷,一枝粉笔一张嘴,学生听着想睡觉;现在的课堂太花哨,多媒体、课本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