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750个字。
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专题
讲 稿
温州实验中学 朱彬茹
各位老师,早上好!感谢金老师给我这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让我来谈谈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的备课。原本设置的专题是“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但在设计过程中发现这个专题有可能无法涵盖这两个单元的特点,也因为时间的关系如果就一课一课的设计宣读而下未免乏味单调,因此稍微做了一些个人的调整,企图对一、二单元设置两个切入点:第一单元——如何读一首新诗,第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尝试。这两个想法并不是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萌发的,而是在这之后听了一些讲座,看了一些书产生的,所以它们应当极为不成熟,我希望正好借这个机会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单元——如何读一首新诗
一、我的困惑: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编排了五首新诗,分别是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郑愁予的《雨说》、朦胧派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我们发现这是第一次将新诗这种文学体裁作为单独的一个单元进行编排,其目的就是“在七、八年级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教师用书》)。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新诗所缺乏的正是兴趣和基本的鉴赏能力。新诗学什么?它没有散文的透彻,没有小说的引人入胜,没有文言文的字字落实,走出课堂发现什么也没学到的学生比比皆是;新诗怎么学?古典诗歌还可以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的解释、记记名句,背诵默写,新诗看似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汉语,但却读来读去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开课时也往往不涉及新诗的教学,或总希望这个诗歌单元尽早结束。海德格尔说:“人类应当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然而我们的现状却是——诗人说:“写诗干啥,劳神又费电。”读者的主流语言说:“我酷,我毙,我酷毙了。”怎么来教或学一首新诗呢?尤其是面对九年级初三的学生,难道真的是让他们走出课堂后对诗歌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这可能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新诗的几个阅读点:
新诗学什么?很有幸今年四月份,我们聆听了王荣生教授的一场讲座,其间他就怎么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举了一个新诗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颇多。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狭又长
我拿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怎么教?1押韵。为什么这首诗要押ang这个韵?ang这个音读起来有回音的感觉,符合小巷的意境;而“钥匙”的“匙”字拼音是shi而且是轻声,暗示着这把钥匙在现在这种处境下是无用的。中国诗歌的音韵与意境是相联系的。2结构。诗歌的第三句中“我”字本可以是独成一行的,为什么诗人把它和“拿着把钥匙”连在一起?第一说明现在的“我”并不是一个有着自我明确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也使诗歌的四行渐长正暗示小巷的无限延长;3朗读。诗歌第四句的断句应为“敲着厚/厚的墙”。4意象。作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的顾城选择“小巷”这个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主题,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时代的诸多现实。5意义。联系时代这首诗既可以解读成顾城个人的内心感受,也可以理解成像顾城这样一代人的困惑,每个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解读成是自己遇到人生困顿时的迷惘。6诗歌中的互文。顾城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寻找生命终极意义的思想,和戴望舒在《雨巷》、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等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