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860字。
广东省中山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时伟,1956年生,北京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原总工程师、研究馆员。从事古建研究保护工作40余年,现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完成多项故宫及国内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主持故宫倦勤斋及乾隆花园保护项目,在国内外获得很高评价:主持新加坡凤山寺保护修缮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
记者:与古籍文献相比,古建筑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
王时伟:首先是形态不一样。古籍一般是通过文字、图画等介质来传承、传播,更偏重精神、思想层面的感知。古建筑是一个很综合的物质载体,通过实体来展示它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乃至科技。
其次,对于理解中华文化来说,古籍文献和古建筑两者又是互补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有文字,一个是无字的。很多东西,单从文献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结合实体古建筑进行研究。
概括来看,古建筑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古建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推动古建筑的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您曾经提到过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体到古建筑上是如何体现的?
王时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古建筑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比如连续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古建筑的核心特征都是木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榫卯结构,从汉唐到明清,虽然局部有差异,但对这种结构的使用和发展是连续的。
创新性在古建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古代建筑师们通过对木材本身的艺术加工,形成不同的构件、部件,进而巧妙地把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起来形成一座座单体建筑,再将单体建筑组合,形成群落。留存到今天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有独一无二的形象特征。
再看统一性,中国古代对于很多建筑形制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城垣建筑的布局要合乎规制,比如文庙要有哪些组成部分、什么形制,这都非常明确。这就是通过蕴藏在建筑中的意象来彰显中央王朝的统一性。
包容性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明园。圆明园地处北京却汇集了众多江南元素,还有大量建筑使用了当时的西方建筑风格。
和平性,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上。比如在唐代,日本和韩国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其
(摘编自《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保护古建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专访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原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建筑是“无字”的物质载体,因此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无法通过古籍文献获取,必须依赖实体建筑研究才能揭示。
B. 尽管古籍文献与古建筑的载体与呈现方式迥异,但二者都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共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
C. 故宫将象征“阳”的皇帝理政空间(即前朝区)与象征“阴”的后妃生活空间(即内廷区)在物理位置上严格隔离,以体现阴阳相济之道。
D. 故宫作为官式建筑之集大成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规模宏大和装饰奢华,是皇权至高无上 物质象征,而不仅仅是文化理念的表达。
2.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古建筑中多有体现,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连续性:山西应县木塔以榫卯结构构建67米纯木构塔身,展现木作技术的千年传承。
B. 创新性:福建土楼融合夯土技术、家族聚居理念与军事防御功能,形成独特聚居形态。
C. 统一性:明清各地文庙严格遵循曲阜孔庙核心规制,其组成部分和形制都受限制。
D. 包容性:唐代长安荐福寺小雁塔的密檐式砖塔形制,由遣唐使引入日本并被仿用。
3. 对于访谈中记者的提问策略,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记者采用“连续追问”技巧,针对古建筑修复原则这一核心问题反复质询,促使专家详尽阐述传统与科学的矛盾。
B. 记者以“情感引导”为主,通过强调古建筑损毁的紧迫性,激发专家的责任感,从而获得更理性的回答。
C. 记者提问逻辑清晰:从古建筑的文化意义到古建筑体现的中华文明,从古建筑展现的人文理念到古建筑修复应遵守的原则。
D. 记者通篇运用“对比设问”的策略,如开篇将古籍与古建筑对比,修复部分又将传统与科学对比,通过二元对立引导专家明确立场。
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如何做到传统与科学平衡。
5. 结合文本与下述材料,分析该书院的布局的人文理念。
清代某书院:建筑群以讲堂为中心,东厢为藏书楼,西厢为祭祀堂;后院引活水成潭,依山崖建碑亭;前院习武场开阔,后院读书区幽静。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
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
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这个世界无法留存的,我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