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五)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6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五)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决不能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对于传统行业,不能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新局面。
(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系列数据反映出,中国在推进生态治理及气候行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成功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扎实行动和卓越成效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关键贡献。
绿色低碳转型是世界上每一个经济体和个体的共同责任,不论其意识形态或财富状况如何。中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的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才能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B. 我国加大了对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等技术 战略投资,清洁能源支出的份额已从1/4上升至近1/3。
C. 绿色人工智能需要顾及性能,保持人工智能的变革潜力,但这并不是它被冠以“绿色”二字的根本原因。
D.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会产生温室气体,给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不仅论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还从能源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转型等方面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B. 材料一中“碳冲锋”“运动式减碳”形象概括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急躁、冒进之举,从反面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必要性。
C. 材料二通过引用文献、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阐明了中国在推进生态治理及气候行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关键贡献。
D. 材料三引用采访内容,通过专家视角对新闻事件做了深度的背景分析和解读,解答了公众的困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 如果用一个问句统领材料三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碳中和的“碳”是什么?
B. 如何破解工业生产中的难题?
C. 高校为什么要设置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
D.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价值与特点是什么?
4. 从材料二看,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什么?
5. 某中学邀请专家进校园举办“碳中和,创未来”的专题讲座,有同学认为,碳中和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作为中学生没必要关心此事。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日杂记①
丁玲
到麻塔去
也许你会以为我在扯谎,我告诉你我是在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寂静的山沟里行走。遍开的丁香,成团成片地挂在两边陡峻的山崖上,将崖石染成淡淡的紫色。狼牙刺刚吐出嫩绿的叶,泰然地盘踞在路的两边,充满守护山林的气概。我们的行程是新奇而愉快的。
快黄昏了,我们要去的麻塔村该到了吧?
果然,在路上我们发现了新的牲口粪。不远,我们听到了吆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