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6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90字。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6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城市中的孩子难以分辨蒲公英与苦苣菜,当“节气”沦为日历上的符号,一种以“观察-记录-思考”为核心的“自然笔记”,正悄然成为连接现代人与自然的文化纽带。不同于传统的生物观察日记,当代自然笔记兼具科学记录的严谨性与文学表达的感染力,它以文字为镜,映照出自然的细微之美,更以思考为桥,唤醒人们对生态与生命的深层认知。
自然笔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建立“平等的自然对话”。作家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曾用3年时间记录家乡的物候变化:“4月12日,柳枝缀满淡黄的芽苞,像缀满了阳光;4月18日,第一只燕子掠过麦田,翅尖沾着晨露”——这种精准到日期的记录,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呈现,更蕴含着对生命节律的敬畏。如今的自然笔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入跨学科视角:北京中学生王柚柚的《校园银杏观察手记》,既记录了银杏叶从翠绿到金黄的色素变化(科学维度),也写下“落叶铺成的小径,像大地写给秋天的信”(文学维度),还反思了“校园绿化中外来物种挤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的问题(生态维度)。这种多维度记录,让自然笔记成为兼具科普性与人文性的文化载体。
在生态教育领域,自然笔记的作用尤为显著。2024年《中国生态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将自然笔记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课程,参与学生超500万人。上海某中学的实践表明,坚持撰写自然笔记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等概念的理解正确率,比未参与学生高出42%。更重要的是,自然笔记培养了 “慢观察”的能力:当学生蹲在草丛中记录蚂蚁搬家的路线时,当他们追踪候鸟迁徙的轨迹时,浮躁的心态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耐心与共情——这种“生态共情力”,正是现代社会稀缺的文化品质。
然而,自然笔记的发展也面临“形式化”困境。部分学校将其简化为“绘画+文字”的模板作业,要求学生按统一格式记录,忽略了观察的自主性与思考的深度;一些商业机构推出的“自然笔记速成课”,过度强调“美观性”,引导学生用彩笔堆砌画面,却弱化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度探究。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可能让自然笔记沦为新的“应试工具”,背离其唤醒生态意识的初衷。如何让自然笔记回归“观察与思考”的本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二:
一、项目背景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生态文明教育普及,中小学校对生态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生态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直接的自然观察体验。基于此,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于2023年9月发起“校园自然笔记”实践项目,覆盖全省120所中小学,旨在通过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自然笔记不同于传统生物观察日记,它融合科学、文学、生态等多维度,兼具严谨性与感染力。
B. 《中国生态教育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自然笔记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态概念的理解,培养生态共情力。
C. 浙江“校园自然笔记”项目根据学生年龄分层设计目标,小学重感官观察,高中重生态思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D. 自然笔记面临的“形式化”困境,主要源于商业机构的“速成课”,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无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的自然记录,只注重对自然现象的客观呈现,缺乏对生命节律的深度思考。
B. 浙江项目的“跨学科融合设计”,让自然笔记成为连接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纽带,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应用。
C. 浙江项目的成果仅通过线下展览和出版物传播,未利用新媒体平台,限制了影响力的扩大。
D. 只要解决了城乡资源差异和教师指导能力问题,自然笔记就能成为生态教育 核心工具。
3.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当代自然笔记的核心特征,并分析其在生态教育中的作用。
4. 材料一指出自然笔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结合材料二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具体策略。
5. 教材中朱自清《春》通过“春草”“春花”“春风”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对生命与希望的赞美。请结合材料一中“自然笔记的文学表达”特点,谈谈《春》的描写如何体现“自然观察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我生活的村庄,是人与牛羊、飞鸟、草木共同居住的地方。每天清晨,最先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村口老榆树上的麻雀。它们叽叽喳喳落在屋檐上,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等着我推开木门,给它们撒一把麦粒。而牛圈里的老黄牛,会用蹄子轻轻刨着地面,发出“咚咚”的声响——那是它在提醒我,该去后山割草了。
村里人都说,牛是通人性的。我家的老黄牛,陪了我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