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8210字。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前文所说的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统一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 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的观点太空泛,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D.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为“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本质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应当如此的生活”即为美,强调美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
B. 柳宗元认为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的清湍修竹将芜没于空山,无人能知,可见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
C. 朱光潜认为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不是被动接受,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D. 关于美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叶朗有相通之处,认为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的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简要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符合材料中的哪些美学理念。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美”的本质。材料一(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了“观念与形象统一”的
传统美学观,提出“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美源于现实生活体验;材料二(叶朗)则立足中国传统
美学,强调美是主客体交融的审美意象,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创造性。两文共同揭示了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的辩证关系。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A.“一类事物”错误。原文中有“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
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指的是
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用“一类事物”扩大范围。
B.“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错误。据原文中“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