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2590字。 -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不具备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像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颂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容斋续笔》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材料二: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古代诗句“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表明当时的人们不愿意了解自然外物的科学本质。
 B.材料一作者列举《齐民要术》中杏花、桃花、布谷鸟之事,旨在引导人们体会动植物的语言,并理解、改造大自然。
 C.材料一中白居易的五言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既有对物候的歌咏,也在无形之中指出物候学中的规律。
 D.材料二中物候之所以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重要原因在于物候的周期性,具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所举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家研究石头结构组织的例子可见,大自然有其言说宇宙秘密的独特方式。
 B.材料一举李白、王安石诗“绿”字之例,是为了论证写诗炼字的重要,以及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的观点。
 C.材料二中气候的周期性和地域性对农民安排农事以及文学家的体验和思考都有影响,对后者的影响会更大。
 D.材料二以层层推导的方式阐释人文气候与自然气候的关系,由此论证自然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直接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物候在 ① 两个领域有交汇点。从科学视角看,花开花落、鸟鸣虫吟都是自然界的“语言”。物候的 ② 特点如“一岁一枯荣”为农民提供农事指南,如杏花催耕、布谷鸟唤种。在文学领域,物候触发作家对 ③ 的敏锐感知,斗转星移、日月如流,都不会被轻易忽略。他们将感性体验升华为诗化表达,通过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现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可见,物候既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也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生命的桥梁。
 4.两则材料都提到“物候”话题,请简要阐释其内容侧重点上的不同。(4分)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中作者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6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
 彭程
 盛夏时节的湘西怀化大地,阳光灼热,绿意沉沉。走进位于湘黔边界的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溪古镇,仿佛穿越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镇,是明清两代沅江上游的重要商埠。精美的侗族风雨桥、古朴的青瓦吊脚楼、高墙环绕屋檐相连的窨子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里的繁华鼎盛。
 车子驶过一座古老的三孔桥,在古镇城墙外的广场上停住。旁边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