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B卷)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2430字。 - 2027届高二年级TO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B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就是设在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兴衰发展历程大致可描述为: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繁荣于齐威王时。齐宣王时期,扩大学宫规模,建筑高门大屋,封官加禄,吸引各派学者,鼓励百家争鸣,人数多至数千人,达到发展的鼎盛期。齐闵王时国破君亡,学宫遭废。齐裹王复国而稷下“中兴”。直到末代国君齐王建时,存而渐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学宫消亡。其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前后历经六代国君,凡一百五十佘年。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中心。战国诸子百家的形成,固然与各国延揽人才、
 大兴养士之风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一个百家汇聚的文化中心,“争鸣”的局面也是难以形成的。然而,在战国那样一个大国割据、战争频仍的时代,遍考养士之所,却少有百家学派汇聚之地。当时以养士最为著名者当属“四君子”: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他们那里都曾宾客云集,名闻天下,但并没有形成学术文化中心。考其原因约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数虽多,但层次低下。“四君子”养士,都在“三千”以上,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寄食者众,有才者寡。二是服务私门,学派难入。其养士多为救急解困,主要在务实和功利层面,各派学者真正投奔者甚少。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人在则聚,人去则散。学术成就最高者当属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养士三千佘人,并“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了《吕氏春秋》。但随吕氏之亡,其士也如昙花一现,作鸟兽散。战国私门养士,风气虽炽,灿如云霞,但都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考察战国学术,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深远的,唯有稷下学宫。其原因在于它有三大特点:
 其一,机构开放。稷下学宫在管理上采取机构开放、来去自由的政策。一是待遇优厚。齐国统治者在稷下建设“高门大屋,尊崇之”,足见校舍之富丽堂皇;齐宣王一次封七十六名稷下先生为上大夫,足见其地位之高。二是来去自由。游学是其主要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先生也可以自由在稷下招生讲学,可以个人游学,也可以从者数百人集团游学。来者,热情欢迎,精心安置,以礼厚待;走者,以礼相送,重金馈赠。三是学者治校。齐国统治者对稷下管理充分信任、重用学者,荀子曾“三为祭酒”;在具体事务管理上,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安排,师生之间、先生与先生之间,教学或学术辩论,全由稷下先生们自主组织。如此的办学方式,打破了私学界限,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争鸣和人才的培养、成长。
 其二,思想兼容。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各家学派制定“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行诸子百家各派平等、多家并存的政策。从文献记载看,儒、法、道、墨、阴阳、名家及农家、兵家,举凡当时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稷下先后存在发展。由于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学术活跃,各派学者尽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争鸣,吐纳吸收,提升发展。甚至还往往出现派中有派、派中分枝的现象。例如:学宫中儒家就分孟氏之儒、荀卿之儒,而且两派之间,观点有异,相互攻伐;道家分宋尹派,田骈、慎到派和环渊派。各派思想也由于百家争鸣的深入,而逐渐融合或者发生演变。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终实现了各派的共荣、创新、发展。
 其三,学术自由。首先,稷下学宫所体现的学术自由,主要展现为统治者与学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尊重学术的理念,这一点史所难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国办机构,“喜议政事”是其基本功能,“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是稷下先生的强烈愿望,因而,他们可以对齐国统治者独立自由地发表政治见解甚至提出批判反对意见,而齐国统治者则对各种意见,一概采取从善如流、平等相待的态度,这就是一种更为珍贵堪称典范的平等精神。其次,稷下有所谓“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的记载,即指各派学者按约定时间举行集会,展开“争鸣”。集会对所有人员开放,通过演讲、辩论,各家学派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也能积极吸收别家思想。稷下先生的辩论,在形式上也是不拘一格的:或双方互辩,或舌战群儒;或先生之间,或弟子之间,甚或师生之间;或大会演讲,或小会研讨;或处堂上,或在树下。他们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竞长论短,争论不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
 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文化中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师云
 集的高等教育大学堂,也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带有高端智库性质的政治参议院。它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最独特的创新。郭沫若曾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实不仅如此,放在世界文明史上,它也是一个奇迹。稷下学宫与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在公元前四世纪差不多同时出现,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它们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各具特色,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
 (摘编自《诸子百家普及丛书•序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稷下学宫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其存在时间与田齐政权基本相始终,共一百五十
 余年。
 B.战国“四君子”养士,虽人数多,但层次低下,且服务私门,聚散无常,故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C.在稷下学宫,教学、学术等具体事务管理均由先生们自主组织,荀子曾“三为祭酒”便是其中一例。
 D.稷下学宫与雅典柏拉图学园同属世界上最早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二者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创造了辉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将“四君子”养士与吕不韦养士进行对比论证,阐述战国私门养士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术中心的共性。
 B.主体部分从机构开放、思想兼容、学术自由三方面阐释稷下学宫成为稳定的学术中心的原因,条理清晰。
 C.稷下学宫“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的集会为各派思想融合与演变提供了平台,推动其融合、创新、发展。
 D.尾段引用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的评价,肯定了稷下学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与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 ① ,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中心与思想摇篮。这里汇聚了儒、道、法、名等诸子百家学者,形成了 ② 。学宫以“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开放姿态,吸引孟子、荀子、邹衍等大师讲学论道,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的务实学风,将 ③ 紧密结合。作为东方雅典式的教育机构,稷下学宫首创“稷下先生”称号,开创了学术自由、平等辩论的范式,其“期会讲学”的制度更成为后世书院的雏形;这座兼容并蓄的思想熔炉,不仅孕育了“隆礼重法”等影响深远的治国理念,更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
 的精神基因。
 答:①
 ②
 ③
 4.文章在论述稷下学官“机构开放”特点时,提及“游学是其主要形式”。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当时某位学者带领团队前往稷下学宫游学,可能会经历哪些过程。(4分)
 答: 5.文章指出,稷下学宫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带有高端智库性质的政治参议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对诸子百家的了解,谈谈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延安五日记(节选)①
 黄炎培
 飞机选定了两山中间一条最适宜的空中路径,从远处直线下落。毛泽东、朱德、林祖涵等欢迎者成群而来。从机场周围一看,好像四面皆山,山壁上凿下无数的洞,洞的上边是个半圆,下边是一画,无数个排列着,好像扩大的龙门佛龛,却全是老百姓的家屋。我曾经游过晋北,住过这种窑洞,但没有这边规模大。今年陕北苦旱,延安一带,恰在我们到这以前三星期下过两场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