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共24题,约19830字。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此部分10小题,共32分)
 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日本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的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日本代表离去的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材料二中毛泽东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并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气概。
 D.《别了,司徒雷登》《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从标题形式到民族感情都很相似,都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展现典礼过程,全文条理清晰,各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B.材料一在叙述签字仪式时插入“九•一八”和“一九三三”事件,巧妙将客观历史事实与主观情感抒发相结合,强化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C.材料二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是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的失败。
 D.材料二结尾写到“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一“走”一“来”的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请从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
 4.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小题,共16分)
 毒枭的慈善 赫尔(Hee)
 ①艾米丽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着衬衫的领口。这是她作为《城市之光》记者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知名慈善家威廉•霍华德。她深吸一口气,镜中的自己有着年轻而坚定的眼神,那是还未被现实磨平的棱角。
 ②“记住,艾米丽,”主编在交代任务时这样说道,“霍华德是这座城市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但最近有一些……不寻常的传闻。我们需要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