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5910字。 - 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世界要素时,意象和形象是同一的,但在着眼于审美经验的艺术家要素时,意象不同于形象。如《诗论》中有云:“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疑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这段话明确区分了“形象”和“意象”:形象属于物,属于梅花;意象属于我,属于心。意象是“心中所现的意象”,可简称为心象。换言之,“作为形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世界(现实世界)的问题域,“作为心象的意象”属于审美经验-艺术家的问题域。
 中国学者对“心象”概念并不陌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易》时区分了“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前者相当于“物象”,后者大致是“心象”。尽管心象概念本来是对“《易》象”的解说。但章学诚强调“《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因此,心象一词生来就与诗、艺术发生了关联。后世诗论和画论中的意象,往往就是作为心象的意象。宋代以后,中国画推崇写意,而写意的常见理解也就是“写心中的意象”。苏轼就颇有“心象”的观念,《文与可画贯笛谷偃竹记》中的“胸有成竹”说具有代表性。郑板桥的“胸中之竹”与苏轼的“胸有成竹”一脉相承,都是“作为心象的意象”,而且两人都发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是有差异的。郑板桥还主张“胸无成竹”,有意与苏轼唱反调,其实“胸无成竹”也仍是谈论心象,只是对心象的理解有所不同罢了:苏轼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清晰的、完整的,那郑板桥认为在作画前心象是模糊的、尚未定型的。
 西方美学史和艺术史上也有关于“心象”的丰富实例。普罗提诺说:“在创作宙斯雕像时,菲狄亚斯所依据的不是任何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而是在他的灵魂中想象出宙斯本人展现给凡人的形象。”西塞罗则说:“我认为,无论多么美丽的事物,总是有一个比它更美的事物,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而后者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只能在心中进行想象。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看不到比其更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比它们更加美丽的东西。”此外,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象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其清晰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说:“任何一位画家在开始作画之前心中必须要有画面,并对自己的手法与构图有把握。”抽象艺术的先驱西奥•冯•多斯伯格说:“艺术家在着手创作艺术品之前,必将在心中对其进行完整的构思成形。”
 朱光潜似乎不曾直接启用“心象”一词,但他常说“心中的意象”。例如他转述立普斯移情论的石柱之例:“在聚精会神中,我们忘记物我的分别,于是出力抵抗、耸立上腾本来是我心中的意象,就移到石柱身上去了。”在审美活动中,是把心中的意象转移到外在的对象之上;在创作活动中,则是把心中的意象表现于外在的媒介和作品之中。朱光潜的“意象”概念明显也有“心象”意义,但是按照他的倾向,对艺术而言,光有心象是不充分的;对美学而言,只探究作为心象的意象是不完整的。
 ————摘编自郭勇健 《论朱光潜意象概念的三重意义》
 材料二:
 顾春芳:您构建的这个“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的核心,很明显是对于您在前面说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品格的继承。
 叶 朗:是的。“美在意象”的核心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新意都根基于此。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论》中的注视梅花与王阳明论岩中花树相同,都是为了论证审美活动与人内在主观情感有联系。
 B.朱光潜并未直接启用“心象”一词,因为无论是对艺术还是美学,只探究心象是不充分、不完整的。
 C.章学诚“人心营构之象”的核心概念,影响了苏轼“胸有成竹”与郑板桥“胸无成竹”的创作观。
 D.亚里士多德和两位西方现代艺术家说的都是“心象”,其意义与苏轼主张的“胸有成竹”相当接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传统,从苏轼的“胸有成竹”到郑板桥的“胸无成竹”,实质上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心中意象”的不同把握方式。
 B.朱光潜通过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说明,审美活动中人们会将自我的情感、意志投射到外在对象上,从而完成意象的建构与传递。
 C.“美在意象”理论强调心的能动作用,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在与人的意识相遇时被照亮、被生成的意义世界。
 D.西方艺术史上从非狄亚斯到印象派、抽象主义艺术家,都主张艺术创作应当完全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纯粹表现主观心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是 (3分)
 A.王羲之《题卫夫人后》“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报动,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B.刘勰《文心雕龙》“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C.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者也,性情之外无诗。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
 D.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4.简要梳理材料一中西方学者对于“心象”有哪些相同认知?(4分)
 5.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美学家叶朗的“美在意象”研究理论对当前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天使的粮食
 苏童
 暴风雨过后河两岸的土地还在呻吟,被大风连根拔起的玉米苗成堆地漂浮在河水里,上面停息着一只死去的母鸡或者猪崽。通往村庄的路上泥泞不堪,几条泥浆流蜿蜒着,一直爬到村里人家的台阶下。
 第一个发现天使的是牧鹅少年全子,全子看见一个身披蓑衣的男人拉着一辆牛车上了坡,那男人边走边哼着奇怪的小调。全子不认识那个人,他赶着鹅群堵住了陌生人的路。你从哪里来?全子充满戒意地盯着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