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7520字。 -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侵略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民族经过抗战血与火的洗礼,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共同体认识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空前高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经由抗战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勇毅前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物质基础薄弱。以钢为例,20世纪30年代,中国钢的年产量大约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军队装备远不及日本军队。物质基础薄弱,也导致国人精神世界受到侵蚀,“一盘散沙”似乎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名词。
 但是,中国有着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致中国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并焕发出无敌的力量。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被全面激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并且以精神力的强健与发扬,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着物质力的短缺与不足。
 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抗战时期牺牲的共产党人千千万万,他们无不体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赵一曼,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有着“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抗日情怀。她在被日军关押期间,成功地以爱国心民族情打动看守和护士,于是他们帮她逃出了关押地,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使日本人也不得不感叹共产党人的意志感染力和普通中国人内在的爱国情怀。借用毛泽东形容抗美援朝之语,抗战时期的中国,是“钢少气多”,但就是这样的“气”,也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抵抗,不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伟大抗战精神包含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近代以来,列强压迫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感。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让中华民族精神“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的矗立了起来”。个个争先,义无反顾,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恨不抗日死”,这是令侵略者胆寒的精神力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在抵抗侵略、生死存亡的刹那间,唯有爱国的情感,可以驱动个人舍生取义。戴安澜将军率队远征缅甸,多次重创日军,后身负重伤,他在遗书中表示: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冀中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日军逮捕逼其劝降,她绝食殉国。马本斋得知后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中国人不畏强暴。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他写下誓词:“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左权将军身负重任,舍弃个人生活换得千千万万中国人独立自由的生活,最后在太行山壮烈牺牲。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战争是物质的较量,也是精神的对抗。面对困难,坚定抵抗者则永不退缩、心怀必胜信念。毛泽东总结道:“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杨靖宇将军在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时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敢于斗争,就是迎难而上;善于斗争,就是知己知彼。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辟地阐释了两者关系,其中的关键在发动全面抗战、全民抗战。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以自身的政治引领、思想意志、精神作风、实干苦干,团结动员民众,实现全民族抗战,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材料二:
 历史可以观照现实,现实也可以反映历史。形成于抗战中的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代代不息的中国人爱国情怀的写照;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性,更具有时代的价值。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抗战时期,以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核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升华和锤炼,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毛泽东这样总结抗战时期中国的变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其内因在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未中断的文明历史,外因则在于近代日本侵略带来的亡国灭种危机。
 B. 材料一引用“钢少气多”的说法,是为了论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物质基础的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
 C. 材料一列举戴安澜、马本斋母亲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它统领并涵盖了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
 D. 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其不仅是历史的里程碑,更是我们今天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唯物史观作为立论基础,先分析物质基础的薄弱,再论述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了辩证的逻辑思维。
 B. 文章引用鲁迅、毛泽东等人的言论,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也使文章语言更富文采和感染力。
 C. 文章在论述“民族气节”时,通过马本斋母子誓言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爱国情感可以驱动个人舍生取义。
 D. 文章先将共产党人定位为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然后解释抗战精神的内涵,最后指出共产党人恰是这种精神内涵的塑造者和实践者,体现了论证的层层深入。
 3. 材料一隐含了对“物质弱国必然战败”这一观点的反驳。请根据文本,补全作者的核心论证链条。
 作者首先承认近代中国物质基础薄弱的事实。但他指出,这种劣势可以被①____________所弥补。因为中国的②____________蕴藏着强大的潜能,侵略危机则充当了③____________,最终使精神力量战胜了物质上的悬殊。
 4. 某中学历史社团计划举办一场名为“精神的回响”的主题展览,旨在向同学们介绍从抗战时期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为本次展览写一段前言。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语言简练,不超过100字。
 5. 材料一认为,伟大抗战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物质力的短缺。《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同样展现了革命者强大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其中一篇课文,谈谈你对“精神力量”的理解。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系统阐述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材料一通过详实的历史叙事和典型人物事例,展现抗战精神“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四大核心要素,突出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引领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材料二立足当下,揭示抗战精神作为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节点,对实现强国复兴的时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它统领并涵盖了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错。材料一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作为并列关系来阐述,共同构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虽然四者都与爱国有关,但文本并未表明“爱国情怀”是核心并“统领、涵盖”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