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校相城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 共22题,约9460字。 -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且能够健全地进行自我调节。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的互补,使得人性在发展中积累智慧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B. 儒家注重现实,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偏重于自然之道,力求回到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返朴归真”。
 C. 道家一方面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另一方面也一直向儒家学习现实的处世思想。
 D. 虽然儒家思想培养出社会中流砥柱,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儒家追求发展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非常注重人的后天教育,而道家恰恰相反。
 B. 正是儒家讲究务实的精神与道家倡导求虚思想的互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C. 儒家 文学艺术充溢着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
 D. 只要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就可具体落实。
 3. 下列各项说法中,最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易经•乾卦》:“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B.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 赐金放还后李白纵情自然,未曾多时便恢复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官场失意的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大声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 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鲁迅曾评价陶渊明:“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