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1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2 8:13: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120字。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山野去游玩,林间遇到岔路口,你觉得应该走右边那条路,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走左边那条路,最后你很可能跟着大家走;       。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称之为从众。
  ……
  不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已经表明,在同样的情境和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从众。同一个人,也不是在任何情景和条件下都表现出从众。人们最终是否表现出从众,受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从群体、个体、情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群体因素
  (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有关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有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达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阿希的实验和后来杰拉德(H.B.Gerard,1968)的研究,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上述趋势。
  (2)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形成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情况下也如此。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比如,在白人社会里,黑人的意见通常是受轻视的,但艾伦(V.L.Allen,1971)等人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白人被试面临多数人一致的错误意见时,在多数人中间站出一个黑人“反从众者”,被试白人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减少。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M.Deutsch,1955)曾仿照阿希做过一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了小组竞赛方式,让五个实验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将得到奖励。由于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结果表明,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实验小组成员之间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
  2个体因素
  (1)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判断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重视别人的好评价,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2)性别。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数为 0.58,而与女性的从众率相关数则高达 0.89,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3)……
  3情境因素
  (1)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群体所讨论的问题很复杂,又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加以判断时,个人就倾向于从众。因为这时个人特别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容易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2)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人们在公开情境和私下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程度存在差异。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摘编自《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体的规模越大、一致性越强,凝聚力水平越高,群体中的个体从众的概率就越高。
  B. 只要群体中出现“反从众者”,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大幅降低群体的从众行为。
  C. 从人格特征角度看,智力高、自信心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不易产生从众行为。
  D. 与男性相比,群体所讨论的问题越复杂、越缺乏明确标准,女性的从众率就会越高。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列举阿希实验、杰拉德研究等实例,是为了说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的关系具有一定规律。
  B. 文中将多伊奇竞赛情境与非竞赛情境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群体凝聚力程度对从众倾向的影响。
  C. 本文结构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理性客观,同时广泛联系生活现象,整体呈现出鲜明的散文风格。
  D. 文中多用“不论……还是……都”“不管……只要……就”等关联词,增强了说理论证的逻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个现象。
  4. “个体因素”第(3)部分可能是什么?请再写出一个角度,并简要阐述观点。
  5. 生活中“从众”现象普遍存在,请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阐述,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如何减少“从众”行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
  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性,我也经常想到偶然性。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
  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根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根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