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14980字。
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I(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以居处为观察儒家士大夫志向之标识。包括汉儒刘向所载“孟母三迁”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典故,亦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孔子“里仁为美”的居处观,不仅是“仁”的展示与实践,也会相应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在此应该说明两点,其一,这种居处之“美”是“燕居”之美,是居处其中的君子气象之美,君子品质之美。其二,“里仁为美”不是指向一种审美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也即是说,这种“里仁为美”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是与孔子仁学融为一体的,“里仁为美”之“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孔子仁学世界、君子人格之中,体现于“仁”的展示和实践过程之中。这种“里仁为美”的居处观,存在着道德与审美的双重向度,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与价值观念塑造,同样也会产生道德与审美的双重作用。
《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创立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未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方式贯彻了儒家的哲学信念,是一种儒家版的哲学生活方式。相比于道教的道士生活方式、佛教的僧尼生活方式,儒家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人间的特点,因为儒家生活方式植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教育教化、身心性情之中。由此来看,孔子开创的“儒家”,不仅存在于历代儒家经典之中,而且存在于儒家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儒家的思想创造活动,也是儒家思想观念的存续形态与展示方式,更能呈现出儒家哲学的生命活力。这是《论语》中包括居处观在内的,孔子与孔门弟子开创的儒家生活方式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赓续、世代不绝的根源。
(摘编自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材料二: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即“泛爱众”。《论语•里仁》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对于这段话,郑玄释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择不处仁,焉得知?”宋朱熹释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不管各家解释如何,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是得到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代儒学者在解释“里仁为美”时,将“美”误解为“善”,这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其审美向度。
B.孔子的居处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汉儒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其影响。
C.道教与佛教追求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而儒家的思想观念则深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
D.虽然郑玄与朱熹对“里仁为美”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与孔子倡行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体现了一种君子品质。
B.“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规民约的作用,塑造良好乡风民风家风,这一倡导暗合了“里仁为美”的价值追求。
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居处观的言论,可见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
D.今天我们在诵读《论语》时,不应只关注其文句的字面含义,而应走进经典,在精神上与先贤共通共“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儒家重视情感作用”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论仁,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陈徽)
B.在生活的种种差异背后,“诗”提供了情感的一致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以孝亲为基础的仁的情感。(左克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第一个是“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最好的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南怀瑾)
D.“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谭好哲)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关于“里仁为美”的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则材料都重点阐发了儒家对仁学精神的追求。
B.两则材料都在对比中论述了“里仁为美”的内涵。
C.材料一在对孔子居处观的阐述中含有审美层面。
D.材料二对“择”的范围作了更为广泛的分析。
5.附属中学“书香社”的同学在温习初中课文《陋室铭》后,打算撰写一篇阅读札记来点评文中陋室主
人的“德”与“行”所体现的君子之风。请你加入其中,立足两则材料中的儒家居处观,为札记拟写三
条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