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30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 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 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 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B. 真正 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D. 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 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 )
A.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C.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D.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4. 请简要材料一是怎样围绕“勇”展开层层论述的。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勇者不惧”展开深刻论述,从神话传说入手,区分大勇与小勇,强调道义与理性的重要性。材料一系统阐释了“勇”的双重性——既有无畏气概又有敬畏之心,指出真正的勇者需兼具锐气与静气。材料二通过孟子对“勇”的层次划分,突出了理性之勇的价值。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中“勇”的完整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并非“所有古代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都是”表述过于绝对。
B.“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D.“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并非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
故选C。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孙宝平呀孙宝平,你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砌水泥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