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310字。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卷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作者与读者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的参与者。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水银泻地,八面来风,正深刻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 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不仅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奠定人才基础,还带来数量巨大、标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光明的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当人工智能使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创作自己的绘画、音乐和视频时,一些坚固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在泥沙俱下、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和防止商业操弄,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精神认同的重要作用。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以往,科技与文化被人为割裂为“两种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文学者指责科技为侵蚀人类审美的异化力量。今天,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 “科文融合”掀起的巨浪势不可当,新大众文艺已展示出诸多新的可能性,创作主体、作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正在被改写。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
AI 之于新大众文艺的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创作门槛。创作者可以借助 AI 工具迅速生成文章、图片、视频、音乐等。因此 AI 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借助AI技术,大众也可与精英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身主体性与观点,进而引发叙事与审美范式的变革。“拉平”同样有助于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在面对不得其门而入的异质文化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是绝对分开的,而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可能经常发生互换。
B.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要面向现代化,积极利用各种现代科技。
C.以往,科技与文化作为“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的;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两者不断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
D.所谓“分众化”,是指平台在推送时,能够依靠强大的算法,将爱好大致接近的受众识别出来,并将之合并为同一个群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大众文艺的涌现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一面;但是文艺创作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B.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协助未受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创作的例子,可以支持材料二中“AI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的观点。
C.材料二提到的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优质资源向特定人群倾斜的不合理现象,正属于材料一要“警惕和防止”的“商业操弄”。
D.材料一对“人人可创”的规模与深度持欢迎、肯定的态度,而材料二对“人人可创”进行了理性审视与辩证分析,指出其局限性。
3.下列对两则材料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视角宏观,重点从新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光明前景两方面论述;材料二常用微观剖析,比如:对技术机制的分析。
B.材料一长短句结合,常用整句,语势较强,富有节奏感;材料二句式结构严谨,常使用复句,逻辑层次分明。
C.材料一多用比喻、成语,引用古诗文,有较浓的文学色彩;而材料二术语较多,表达严谨,有较强的学术性。
D.材料一的语气更接近于宣告和鼓舞,试图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材料二更侧重于阐释和探讨,意在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4.材料二提到,新大众文艺“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新的短板”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对“新大众文艺”,甲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大众的文艺”),乙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的大众文艺”)。老师说:“两种理解各有侧重,但合起来才全面。”老师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刘庆邦
正月十五闹花灯,首要的事就是为孩子扎花灯,比一比谁的灯笼最亮,最美。
要说灯笼的品种,谁都数不清。方形灯笼有四棱的,六棱的,还有八棱的。圆形灯笼有西瓜灯、倭瓜灯、绣球灯、鲤鱼灯、老鳖灯……灯灯灯灯,元宵节还没到,各种花灯已纷纷到集上汇合。
国庄也去赶集了,买回绿菠菜和红萝卜,但没有给女儿小连买灯笼。这里的男孩女孩,哪个不是年年打着灯笼长大的!可是,国庄有些拿不定主意。
灯笼是给眼睛正常的人准备的,可是小连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