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2023级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680字。
高2023级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顺势疗法:它是荒谬的,为何不消失?
(英)迈克尔•布鲁克斯
17世纪末发明的顺势疗法,建立在两大反常识的原则上:一是“以症制药”,将引发相似症状的物质当作药物;二是通过“超稀释震荡法”增强药效,将原液按1:99比例稀释30次,每次稀释都要反复震荡或撞击,最终达到1060倍稀释度——①这大概相当于将1滴药物溶入1.5亿个地球体积的水中。
尽管科学界对其嗤之以鼻,顺势疗法已纳入德国、印度、墨西哥等一大批国家的公共医疗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现有的科学标准,只有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药物效应。比如,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即“对症下药”——这是“对抗疗法”主要方式之一。而经30次稀释的顺势疗法溶液,药物浓度甚至低于单分子存在的概率——15滴溶液中残存单个药物分子的概率仅千万分之一。
顺势疗法创始人塞缪尔•哈尼曼知道这点,但他说,“这与化学无关,是放入水中的药物带来了‘能量’。”但他所说的这种“能量”在科学上根本无人能知。一般科学家认为,“如果顺势疗法的疗效有效,它不应该强于安慰剂。”
首次实验室交锋出现在1988年。法国免疫学家本维尼斯特在《自然》杂志声称,“水已被溶解在其中的药物分子永久改变了”。该研究引发学界震动。但《自然》编辑团队联合三位作为现场监督的独立证人,再次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无法复现。后续调查揭露本维尼斯特的助手存在数据筛选行为。这场轰动学术界的造假事件导致本维尼斯特被解雇。这也埋下科学界对超稀释效应研究的禁忌种子。
转机出现在2001年。免疫学家马德琳•恩尼斯主导的跨国实验发现:经1060倍稀释的组胺溶液显著抑制了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和荧光标记技术,在法国、荷兰等四个实验室获得统计学显著结果。但BBC《地平线》节目组在2002年复现实验失败。瑞士伯尔尼大学团队进而指出,温度、溶液制备时间等细微变量足以改变实验的结论。缺少“可重复性”的难题使得顺势疗法研究再次陷入困境。
②为了解释超稀释效应,科学家转向对水特殊性质的研究。马丁•卓别林发现: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动态团簇结构。2001年德国团队证实二十面体结构的存在。2004年斯坦福大学团队证实水中存在链式、环式等异构体结构,揭示液态水具有远超传统认知的结构多样性。
基于这些发现,材料学家鲁斯图姆•罗伊在2005年提出“结构外延”的假说:药物分子可能通过改变水分子排列传递生物信息,其过程不受稀释的影响;而振荡过程产生的高压有可能给溶剂分子打上了结构的“印记”。但是这一假说因涉及“水记忆”等争议概念遭主流学界排斥。
③与此同时,植物学家维尔玛•巴拉坦开辟了新路径。她为顺势疗法建立包含2.5亿条疗效数据的矩阵,通过分支学分析发现:含强心苷类物质的13种植物在心血管治疗分支中显著聚集,其化学作用机制与西医心衰药物高度吻合。这个发现暗示部分顺势疗法药物可能通过微量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实验表明“蜜蜂毒液”中含有的蜂毒肽,其浓度虽经稀释,仍可能触发抗炎通路。巴拉坦的研究为19世纪改革者理查德•休斯的理念提供佐证。这位英国顺势疗法先驱曾主张减少稀释次数,推动疗法与现代药理学融合,却因挑战传统教条被边缘化。
疗效验证的战场同样胶着。2005年商艾京团队在《柳叶刀》发表荟萃分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势疗法“以症制药”不同于“对症下药”,不但违反常识,也起不到治疗效果。
B. 有意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属性质恶劣的学术造假,也导致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
C. 对商艾京团队得出的顺势疗法不优于安慰剂这一结论,林德等人表示强烈反对。
D. 顺势疗法之所以不消失,是因为其处方原理能够发挥与对抗疗法同等重要作用。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势疗法被一大批国家纳入公共医疗体系,说明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是这不能直接证明其治疗是有效的。
B. 顺势疗法创始人提出 “能量”说,罗伊团队涉及的“水记忆”,都缺乏科学实证而得不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C. 荟萃分析需将不同的数据进行重新评估和合成,这一过程必须使用合理的分析框架,而且要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D. 文中所说的“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史”,实际上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斗争史,而且二者目前还没有完全分出胜负。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通过列数字的方法,将前一句所说的超稀释溶液的稀释度描述得更加精准。
B. ②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转向”突出同一目的下的不同研究方向。
C. ③“与此同时”“新路径”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展开。
D. ④暗示作者立场:对抗疗法是发展的主流,顺势疗法可为其提供有益的补充。
4. 请仿照表格中的示例,结合第3段主要观点,将其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推理方式 示例 第3段
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 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 ①_________
小前提 阳光、空气因不属于任何人而不能用来交换。 ②_________
结论 所以阳光、空气不属于商品。 所以顺势疗法溶液(几乎)不具有药物效应。
5. 文章最后一段重提维尔玛•巴拉坦的研究,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
【导语】本文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顺势疗法的争议本质。作者通过“科学标准——实验验证——理论假说”三重维度,层层解构这个“反常识”的医学体系。文中巧妙运用科学史案例与当代研究的对比,揭示传统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认知困境。尤其精彩的是将“水记忆”假说与分子药理学的对立,具象化了科学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拉锯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也起不到治疗效果”错,曲解文意。文中提到的部分研究,如巴拉坦的发现,“仍可能触发抗炎通路”,及结尾处“它的处方原理存在着合理的成分,能起到与‘对抗疗法’相似的作用”,表明其可能有一定效果,文章并没有说明没有治疗效果。
B.“也导致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错,无中生有。原文是“《自然》编辑团队联合三位作为
(二)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兰芳
[挪威]格里格
那迪内领我去看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梅兰芳的演出。
“这里看的不是易卜生哪。”我们进场的时候,无事不晓的那迪内告诫我说。
果然,迎面传来各种陌生乐器发出的铿铿锵锵的尖吼,舞台上半明不暗的灯光下,缤纷的色彩和迅猛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图画。
看到的确实不是易卜生,可是得到补偿的却是看到了莎士比亚!是呀,我们西方国家的戏院有一个时期何尝不是这样喧闹和杂乱的?在三百年前,我们刚刚诞生的舞台也何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