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4120字。
七年级语文素养调研
Ⅰ 阅读(共55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容“煮”书
朱文杰
①记得一本书中说,作家茹志鹃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曾表示: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这还不够,进而要“煮”。
②有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真正的读书,不是因为负担和压力,而是因为浓厚的兴趣和美妙情愫的吸引,此时,就不应叫“读”,而应叫“煮”。
③每次“煮”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从容实在最为重要。“煮”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朝吴澄所说的“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前人相沟通、交流,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所以,无论读什么,都应该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
④然而,从容“煮”书的真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的。南北朝时有一位学者名叫陆澄,他自幼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是,他读了三年《易经》,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又怎能与从容“煮”书沾上边?
⑤凡从容“煮”书之人,总不乏读书的情趣。司马温公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有的人则“夜雨孤灯乱翻书”,还有的人认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看出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呢?
⑥不过,要想做到从容“煮”书,则要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把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曾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②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只有冲破名利,耐得寂寞,经住诱惑,方能从容“煮”书。
⑦朋友,何不试试从容“煮”书呢?书香定醇!
(选自2024年11月23日《郑州日报》,有删改)
【注】①茵褥(rù):床垫子。②思绎(yì):思索寻求。
1. 下面对“煮”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摒弃“浮光掠影式”的读法,采取“举一反三式”的精读方式。
B. 摆脱负担和压力的束缚,在兴趣和美妙情愫的驱动下进行读书。
C. 与书本展开精神的沟通、交流,让心灵得到陶冶、净化、提升。
D. 在静谧氛围中给自己完整时间读书,以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
2. 下列对“于‘煮’书而言,从容最为重要”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煮”书只要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就能与前人神交,获得精神升华。
B. 只有具备完整的时间、静谧的氛围这两个条件,才能从容“煮”书。
C. “煮”书自然就会获得审美体验、感情共鸣,并且悟出书中的真谛。
D. 从容能够让“煮”书充满情趣,从而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
3. 阅读④~⑥段,简要概括怎样才能做到“从容‘煮’书”。
【答案】1. A 2. D
3. ①要把握“煮”书真谛,追求审美体验与感情共鸣;②要有读书的情趣;③要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耐住寂寞、经住诱惑。
【解析】
【导语】这篇题为《从容“煮”书》的议论文,以“煮书”为喻,探讨了深度阅读的真谛。文章结构清晰,从茹志鹃的“煮书”条幅引入,逐步展开对阅读境界的论述。作者巧妙运用历史典故(陆澄、司马温公)和名家事例(鲁迅),论证了从容阅读的重要性。文中对比了机械阅读与心灵沉浸的差异,强调了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交流。语言风格典雅,既有古典韵味(引用吴澄、朱熹等),又不失现代气息。全文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阅读应超越功利、追求心灵升华的主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摒弃‘浮光掠影式’的读法,采取‘举一反三式’的精读方式”在原文中无对应表述,文中①段提到“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但并未强调“举一反三式”的精读,且“煮书”的内涵更侧重兴趣驱动、精神沟通和审美体验,而非具体方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第③段“‘煮’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朝吴澄所说的‘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前人相沟通、交流,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可知,选项中“就能”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定然”,但“获得精神升华”是结果,而非“只要……就能”的必然唯一条件;
B.根据③段“所以,无论读什么,都应该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可知,选项将“完整的时间”和“静谧的氛围”表述为“只有……才能”的必要条件,但原文中这两者是实现从容“煮”书的建议方式,而非唯一前提;
C.根据④段“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又怎能与从容‘煮’书沾上边?”可知,选项中“自然就会”的表述错误,原文指出“从容”的表象(如花很长时间)若缺乏“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的内在追求,则并非真正的“煮”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④段“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又怎能与从容‘煮’书沾上边?”的内容分析,真正的从容“煮”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从容(如花费大量时间),其核心真谛在于读书时要主动追求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感情共鸣”,与书籍内容产生内在的精神互动。
根据文章第⑤段“凡从容‘煮’书之人,总不乏读书的情趣”的内容可知,从容“煮”书需要培养和拥有“读书的情趣”。
根据文章第⑥段“要想做到从容‘煮’书,则要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把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和“只有冲破名利,耐得寂寞,经住诱惑,方能从容‘煮’书”的内容分析,从容“煮”书要求读者将读书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心灵义务”),并为此摒弃杂念,具备“耐得寂寞,经住诱惑”的定力,这样才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书籍本身。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泡桐花开
丁立梅
①我的高中,是在离家三四十里的小镇上读的。那时的交通,远不似今天这么便捷,乡下也不通车,要去镇上,只有两个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家里当时只一辆自行车,我若骑去学校,全家人出门就极不方便了。于是,我最终选择步行。
②星期天的午后,我背着干粮——一周吃的咸菜、大米,沿着弯曲的土路,出发去镇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