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40字。
陕西省汉中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人造景观。文学景观研究有多个层面,历史层面主要考察文学景观的形成与变迁过程,文学层面着重揭示文学对形塑景观和传播景观的意义,文化层面侧重研究影响文学景观变迁的文化因素。历史研究是基础,而探讨景观的历史变迁离不开具体时空,历史时空除了流动的时间外,还包括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形貌两个空间要素。
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点指景观所在具体地点。如古黄鹤楼一直位于蛇山之西黄鹤(鹤)矶头,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移至蛇山中腰。线指景观所处交通路线,景观处在僻陋之地还是交通要道,既关系着景观与文人相遇的频率,也影响着作家书写的内容甚至主题风格。面指景观所属古今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历时而变,记录景观所属的古今区划,便于共时性分析景观的地域分布、历时性考察景观的时代变迁。群指景观所处的景观群落,文学景观常与周边景观形成关系复杂的景群,例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黄鹤楼及蛇山景观,与鹦鹉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等。
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既包含景观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观的周边环境。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形状姿态,人造景观的选址造型、规模结构,都属于景观的自身形象。如安徽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观并非孤立的观赏对象,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景观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宣城北楼所观之容,独特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学景观的鲜明标志。关注文学景观形貌上的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和作家的书写特点,能为文学景观的地域分布、变迁考察和作品分析提供诸多研究切口。
时间是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景观的形成、演变历程,方能清晰呈现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学景观的形成,须关注景观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观文名形成之时这两个时间点。自然景观,形之天然,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对景观的发现和书写,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景”,李白笔下的九华山、郎官湖。人文景观的始建与出名,有时相隔甚久,有时同步形成,前者如岳阳楼、黄鹤楼,后者如沧浪亭、醉翁亭。文学景观的演变,需要梳理两条线索,一是景观的历代沿革,侧重景观的物象延续,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景观地理位置或空间形貌的变化,如黄州赤壁的远离江岸,长江三峡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观主要按时序考察建筑的兴废、移址和环境变化等。二是景观的历代书写,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主要按时序梳理景观的书写史,以及文人书写景观的地点、年龄、身份、经历等信息。考察文学景观的演变,须综合考察景观的兴废沿革与书写历史,了解景观书写的背景,考量其沿革变化的频与偶、书写活动的密与疏,揭示景观变化的规律。
(摘编自邵大为《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
材料二:
唐诗宋词里的江山胜迹,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寄托情感、凝聚认同的精神依凭。近年来,与诗词相关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跟着诗词游历山水,寻访诗人足迹,体味诗心诗情,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以诗词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以旅游弘扬诗词文化、推动诗词传播。诗旅融合成为以文塑玈、以旅彰文的新亮点,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起来,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流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而言,它的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是逐步拓展的,前一个层面是后一个层面的基础。
B.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地貌与形态,是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的体现。
C.文学景观在今天仍是中国人寄托情感、凝聚认同的精神依凭,因为这些景观能弘扬诗词文化,推动诗词传播。
D.创造性利用诗词资源,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让诗词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名胜、楼台寺观等要想成为文学景观,需要经过文人书写,以赋予这些景观文学层面的意义。
B.虽然长江三峡猿啼不再,但“两岸猿声啼不住”之类的文人书写作为景观演变的证明并未失去其价值。
C.一些游客旅游时为了娱乐改动了涉及文学景观的诗词,这是一种消解历史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文化建构的忽视。
D.打造文学景观,除了挖掘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诗人创作新的诗篇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文学景观“周边环境”的一项是(3分)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凤凰台)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西湖)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4.材料一主要从“历史时空”的角度论述文学景观,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其中“时”与“空”的具体内涵。(4分)
5.同学们计划开展以“黄鹤楼文旅资源梳理与利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请结合材料,从文学景观的角度对调查的主要内容给出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散客也要做,和常客以及拥有贵宾卡的贵宾比较起来,散客大体上要占到三分之一,生意好的时候甚至能占到一半。一般说来,推拿师们对待散客要更热心一些,这热心主要落实在言语上。——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生意经了,和散客交流好了,散客就有可能成为常客;常客再买上一张年卡,自然就成了贵宾。贵宾是最最要紧的,不要多,手上只要有七八个,每个月的收入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证。推拿师们的重点当然是贵宾,重中之重却还是散客。这有点矛盾了,却更是实情。说到底贵宾都是从散客发展起来的。和散客打交道推拿师们有一套完整的经验,比方说,称呼,什么样的人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