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11 22:05: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970字。

  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顺势疗法:它是荒谬的,为何不消失?
  (英)迈克尔•布鲁克斯
  17世纪末发明的顺势疗法,建立在两大反常识的原则上:一是“以症制药”,将引发相似症状的物质当作药物;二是通过“超稀释震荡法”增强药效,将原液按1:99比例稀释30次,每次稀释都要反复震荡或撞击,最终达到1060倍稀释度——①这大概相当于将1滴药物溶入1.5亿个地球体积的水中。
  尽管科学界对其嗤之以鼻,顺势疗法已纳入德国、印度、墨西哥等一大批国家的公共医疗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现有的科学标准,只有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药物效应。比如,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即“对症下药”——这是“对抗疗法”主要方式之一。而经30次稀释的顺势疗法溶液,药物浓度甚至低于单分子存在的概率——15滴溶液中残存单个药物分子的概率仅千万分之一。
  顺势疗法创始人塞缪尔•哈尼曼知道这点,但他说,“这与化学无关,是放入水中的药物带来了‘能量’。”但他所说的这种“能量”在科学上根本无人能知。一般科学家认为,“如果顺势疗法的疗效有效,它不应该强于安慰剂。”
  首次实验室交锋出现在1988年。法国免疫学家本维尼斯特在《自然》杂志声称,“水已被溶解在其中的药物分子永久改变了”。该研究引发学界震动。但《自然》编辑团队联合三位作为现场监督的独立证人,再次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无法复现。后续调查揭露本维尼斯特的助手存在数据筛选行为。这场轰动学术界的造假事件导致本维尼斯特被解雇。这也埋下科学界对超稀释效应研究的禁忌种子。
  转机出现在2001年。免疫学家马德琳•恩尼斯主导的跨国实验发现:经1060倍稀释的组胺溶液显著抑制了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和荧光标记技术,在法国、荷兰等四个实验室获得统计学显著结果。但BBC《地平线》节目组在2002年复现实验失败。瑞士伯尔尼大学团队进而指出,温度、溶液制备时间等细微变量足以改变实验的结论。缺少“可重复性”的难题使得顺势疗法研究再次陷入困境。
  ②为了解释超稀释效应,科学家转向对水特殊性质的研究。马丁•卓别林发现: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动态团簇结构。2001年德国团队证实二十面体结构的存在。2004年斯坦福大学团队证实水中存在链式、环式等异构体结构,揭示液态水具有远超传统认知的结构多样性。
  基于这些发现,材料学家鲁斯图姆•罗伊在2005年提出“结构外延”的假说:药物分子可能通过改变水分子排列传递生物信息,其过程不受稀释的影响;而振荡过程产生的高压有可能给溶剂分子打上了结构的“印记”。但是这一假说因涉及“水记忆”等争议概念遭主流学界排斥。
  ③与此同时,植物学家维尔玛•巴拉坦开辟了新路径。她为顺势疗法建立包含2.5亿条疗效数据的矩阵,通过分支学分析发现:含强心苷类物质的13种植物在心血管治疗分支中显著聚集,其化学作用机制与西医心衰药物高度吻合。这个发现暗示部分顺势疗法药物可能通过微量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实验表明“蜜蜂毒液”中含有的蜂毒肽,其浓度虽经稀释,仍可能触发抗炎通路。巴拉坦的研究为19世纪改革者理查德•休斯的理念提供佐证。这位英国顺势疗法先驱曾主张减少稀释次数,推动疗法与现代药理学融合,却因挑战传统教条被边缘化。
  疗效验证的战场同样胶着。2005年商艾京团队在《柳叶刀》发表荟萃分析,宣称临床试验表明顺势疗法不优于安慰剂。科学家克劳斯•林德等人表示强烈反对,指出其违反荟萃分析准则,比如,强行合并治疗关节炎、过敏等不同病症的数据,忽视1997年研究中发现的阳性结果——事实上,特定病症改善率达20-30%。“虽然我们也认为顺势疗法非常不可信,然而商艾京团队的研究有明显缺陷,《柳叶刀》对文章的审查也存在巨大问题。”
  科学研究困局催生顺势疗法的两极分化。药剂师鲍勃•劳伦斯坚持工程化改良:他设计自动震荡稀释设备,建立药物溯源体系,剔除“熔岩”“麦田怪圈”等玄学成分。而更多从业者仍依赖《圣经》封面震荡药瓶的仪式化操作,甚至开发“艾滋病毒稀释剂”“反物质溶液”等荒诞疗法。这种科学与神秘主义的共生状态,折射出传统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纵观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史,今天“对抗疗法药物”和“顺势疗法药物”之间的僵局是由过去的人为因素造成,而非两者基本不相容性的表现。顺势疗法不会消失的原因非常简单:它的处方原理存在着合理的成分,能起到与“对抗疗法”相似的作用。如果理查德•休斯能够实现他的改革主张,那么在过去的100年,环绕在顺势疗法周围的神秘主义、繁文缛节、过度的稀释以及振荡产生的噪音或许都已被剥离,④顺势疗法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已被纳入对抗疗法。
  维尔玛•巴拉坦应该紧紧抓住她的分支图,也许某一天这些分支图会被视为顺势疗法药物从冷遇中得到认可的过滤器。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势疗法“以症制药”不同于“对症下药”,不但违反常识,也起不到治疗效果。
  B. 有意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属性质恶劣的学术造假,也导致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
  C. 对商艾京团队得出的顺势疗法不优于安慰剂这一结论,林德等人表示强烈反对。
  D. 顺势疗法之所以不消失,是因为其处方原理能够发挥与对抗疗法同等重要作用。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势疗法被一大批国家纳入公共医疗体系,说明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是这不能直接证明其治疗是有效的。
  B. 顺势疗法创始人提出的“能量”说,罗伊团队涉及的“水记忆”,都缺乏科学实证而得不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C. 荟萃分析需将不同的数据进行重新评估和合成,这一过程必须使用合理的分析框架,而且要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D. 文中所说的“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史”,实际上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斗争史,而且二者目前还没有完全分出胜负。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通过列数字的方法,将前一句所说的超稀释溶液的稀释度描述得更加精准。
  B. ②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转向”突出同一目的下的不同研究方向。
  C. ③“与此同时”“新路径”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展开。
  D. ④暗示作者立场:对抗疗法是发展的主流,顺势疗法可为其提供有益的补充。
  4. 请仿照表格中的示例,结合第3段主要观点,将其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推理方式 示例 第3段
  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 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 ①_________
  小前提 阳光、空气因不属于任何人而不能用来交换。 ②_________
  结论 所以阳光、空气不属于商品 所以顺势疗法溶液(几乎)不具有药物效应。
  5. 文章最后一段重提维尔玛•巴拉坦的研究,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兰芳
  [挪威]格里格
  那迪内领我去看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梅兰芳的演出。
  “这里看的不是易卜生哪。”我们进场的时候,无事不晓的那迪内告诫我说。
  果然,迎面传来各种陌生乐器发出的铿铿锵锵的尖吼,舞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