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10字。
2026高考冲刺月测卷二
八月月测 语文试卷
2025.08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货膨胀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纸币发行量大于市场需要流通的数量,从而导致货币发生贬值的一种经济现象。学者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中将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币制是交换财富的手段,语言是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如同币制与其背后财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在互联网的社交活动中,语言的通胀是普遍现象,如人们在网上常用“哈哈哈哈哈哈……”来表示高兴的情绪,用“哈哈”两个字来表达在程度上已经不够了。
语言通胀在语音上主要表现为谐音变异和拟音变异两类。在网络社交中,人们会使用“3Q”“检Q”“三口”(与英文than 谐音)来表达感谢之意,这些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日常生活中常见意思的语言通胀现象,就是“谐音变异”。在网络社交中,会产生各种拟音现象,如“du-ang的一下”,使用者无法用确切的词语来描述,而是通过使用不定式的拟音词来表达,这就是“拟音变异”。
语言通胀在词汇的使用上,主要是以重复和夸张为表征的。首先是单个字词的堆砌。语言通胀超越了原本语言抽象的表达方式,让语言文本变得可感。如难过时使用多个“呜”字表达。词语的堆砌让原本需要体会的情绪转化为视觉可感的内容。这种文本的“可感”为交流双方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阅读与思维方式,成为接收者可以迅速把握意义的一种途径。其次是夸张的表达。原本用于特定情境下的词汇在语言通胀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交流语汇。比如在夸奖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时,“啊啊啊啊啊救命啊太绝了!”是被更多人接受的表达方式,而一句简单的“好厉害”则会被赋予阴阳怪气的讽刺意味。通过不断重复和夸张让语言由单一的“可读性”变得具有“可感性”,在互联网短暂的碎片化交流中让意义接收者迅速形成对观点的直观印象。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便捷。但是这种便捷性也给个体带来更多与陌生人或关系疏远的人的沟通,而使得个体产生焦虑。为了缓解这样的焦虑,一些个体把期望寄托于更加高效的表达,提升沟通交流的效率,这为语言通胀提供了产生动力。语言通胀帮助个体更加高效地传递意义和情感,大段的文字,亲昵的称呼消解了个体对于交流的焦虑情绪,通胀后的语言维持着欢快氛围,让信息的触达变得更加确定。
语言通胀在互联网语境下产生并在交流实践中产生流变,是动态发展的。语言通胀的持续扩散和语言具有货币相似的属性有关。语言作为一种线上社交“货币”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在日常普通的线上社交中以“宝”“爱你”这样的称呼或话语来拉近彼此的距离。社交距离的缩减和语言带来的情绪价值,对于交流双方都可视为一种收益。
其次,在拉近距离的基础上,使用通胀的语言可以促使交流双方构建起身份认同。在实现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被弱化,而语言通货膨胀的形式将被强调,使用共同的话语形式可以让交流双方迅速获得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人的感觉。
(摘编自李瑶 于建华《互联网语言通货膨胀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材料二:
网络社交语言“通胀”现象,产生于网络社会电子化、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当电子屏幕阻断了眼神交汇与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任务便都由文字承担。现实生活中一个点头示意的动作,在手指快速打字时便需化身为“嗯嗯嗯”的连珠式的应答。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迫使人们不得不采用更具冲击力的表达以争夺注意力。比如,职场人用“暴风哭泣感谢”替代“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安宅在研究互联网社交语言时,引入了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来描述语言和其背后的思想、情感不匹配的现象。
B. 谐音变异就是用汉字等表示外语的语音,拟音变异就是用拼音等来模拟声音,二者都属于语言通胀在语音上的表现。
C. 在面对面沟通中,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传递信息,而在网络社交中,传递信息的任务都由文字承担。
D. “好”只能使用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的语境中,而不能使用在互联网社交的语境中,“好滴好滴”则与之恰恰相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表达具有抽象的特点,人们在表达某种情绪时如果重复使用单个字词,就能使语言表达不再抽象,而变得视觉可感。
B. 在语言通胀盛行的情况下,重复性的或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被接受,而某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语言表达可能会被赋予负面的意思。
C. 在网络社交中,人们使用通胀的语言,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并能与对方构建起身份认同,这是语言通胀持续扩散的重要原因。
D. 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表达需求。
3. 下列语言现象,不属于“语言通胀”的一项是( )
A. 在微信聊天中,人们常会用“杯具”一词来表示伤心。
B. 小明寒假去哈尔滨旅游,在朋友圈发“冷冷冷冷冷冷……”的状态。
C. 在网上,人们会用“被”字句表达“名为主动,实为被动”的行为,如“被辞职”。
D. 在网络聊天中,人们用“我狠狠一整个点头的360度螺旋升天的同意”表示同意。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焦虑”,其所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作为具有媒介素养的中学生,你对语言通胀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语言通胀”为核心概念,通过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材料一系统阐述了语言通胀的表现形式(谐音/拟音变异、词汇重复夸张)及社会动因(缓解社交焦虑、构建身份认同);材料二则侧重网络语境下的表达困境与语言演变规律。两文形成互补:前者侧重现象剖析,后者关注文化反思,共同呈现了数字时代语言嬗变的复杂图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李安宅在研究互联网社交语言时”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只提到“学者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中将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没有说他研究互联网社交语言。
B.“谐音变异就是用汉字等表示外语的语音”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三段中举了用汉字等表示外语的语音的例子,只是“谐音变异”的一种情况。
D.“‘好’只能使用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的语境中……‘好滴好滴’则与之恰恰相反”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好’与‘好滴好滴’在不同场景中各尽其责”,并不是说“好”只能用在面对面的日常交流的语境中,“好滴好滴”只能用在互联网社交的语境中。
故选C。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寒水刀
张港
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