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31 20:01: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20字。

  江西省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 、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早期也同样处于蒙昧状态,相信有超自然因素的存在,相信神灵掌控着人世的一切。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王朝,从现存的夏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人们对超自然因素的顶礼膜拜。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一开始是在“万物有灵” 信念的驱使下进行的,后来,随着思维的发展,人们又比照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为神灵编排等级,认为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它统治着天上和人间的一切。这个至高无上的神被称为“帝”或“上帝”。后来,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帝”“上帝”这样的名称。商代人认为“上帝”不但管理天上事务,也管理人间事务。商王是“受命于天”的人间最高统治者,代替“上帝”管理人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在商代人的心目中,上帝高高在上,它对人间发号施令,管理万民,却不屑于听取民众的呼声。这样的天人关系是单向的。上帝决定人事,人的行为不能影响上帝,上帝对人类降下的奖赏或惩罚与人类自身的行为毫无关系。
  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统治者纣自恃天命在身,肆行无忌、暴虐无度,引起民怨,最终导致周武王率军讨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们对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困惑:从国家实力来看,商是大国,周是小邦;从地理观念来说,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处西隅;更重要的是,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论,商“受命于天”,商王是代天理民的,在这种情况下,周何以能取代商?难道天命还能转移吗?这些理论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在武王伐纣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周朝统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临战 倒戈取得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鉴于这一事实,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变了天命,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与人世隔绝的,它会顺从民意。武王能够推翻商纣,是因为商纣的暴虐行为导致了民怨,上天顺应民意,将天命由商纣转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统治者对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的思考,导致了中国传统天命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诞生。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它与人有互动,通过观察人间君主执政措施的优劣,对之进行相应的褒扬或惩罚。天对人间君主管理国家的措施不满意时,会通过一些异常现象来告诫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飓风、地震,等等。西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学说作过系统的阐释,他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它成了约束君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种武器的震慑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为饰非拒谏的借口而肆行无忌。相反,有些聪明的君 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 历史上,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 一的楚庄王就曾经这样做过。楚庄王当政期间,有几年风调雨顺,“天不见灾,地不见孽”,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他却为此跑去祈祷山川,说老天爷是否要抛弃自己了,否则为什么不降点灾害以提醒自 己有过错呢?楚庄王的做法正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反映。
  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天与人相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体现了浓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识,含有人本主义思想。虽然该学说所说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体,但它比中世纪的欧洲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思想,无疑更可取一些。
  因为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天意的表达,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比如观察天象的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无形中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破产,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实际上,在科学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之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该学说的荒谬,提出了自然灾害、异常 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的思想,这就是天人相分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天,人是人,阴阳变化、四季交替,这是天的本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这是人的职责;二者互不相关。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祈求上天的恩赐。这种认识,比之天人感应学说,无疑更为清醒。
  天人相分,说的是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并非说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人毕竟生活在自然中,一定会与自然发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刘禹锡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交相胜学说。他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所谓天人交相胜,是说天在某些方面可以胜过人,人在 某些方面又可以胜过天,天与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二者可以互补。人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兴利除弊,造福人类。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夏、商时期,人们对神灵极其崇拜,只是现在对夏王朝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对商王朝 则证据不足。
  B. 在天人感应学说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与人的关系是单向的,天决定人事, 人事却不能影响天意。
  C. 春秋时期大多数国君受天人感应学说的约束而不敢肆行无忌,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 时的主流思想观点。
  D. 和天人相分学说只强调天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相比,天人交相胜学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互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朝统治者从商朝士卒临战倒戈这件事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了中国传统天 命观的重大变化。
  B. 文中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事例独特而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 天人关系的认识。
  C.天人感应学说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 观点更具进步性。
  D. 从天掌管人间一切的观点一直到天人交相胜学说,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且 由蒙昧走向明智。
  3.文中说“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下列选项中的“聪明”和文 中的“聪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非常聪明,但学习粗心大意,成绩并不十分理想。
  B.他太聪明了,把事情没有成功的责任全推给了我们。
  C. 他可真够聪明的,竟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而不惜撒谎。
  D. 他真是聪明,居然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逃避劳动。
  4.下面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哪种观点?请根据文本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5.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 展关系密切。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阐述作者的观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第二步
  茹志鹃
  铁路夹在两行触天的杨树当中,笔直地流向前,流向前, 一起通到天边。这一档一档的枕木,可铺得并不合人的脚步, 一步一档嫌小, 一步两档又嫌大。阿舒踏着枕木, 一会儿一档一档地走小碎 步,一会儿一跨两档,心烦意乱地往家走。
  “为什么要那样说我!难道我是诸葛亮,晓得要下雨的?难道麦草烂掉我不难过?”阿舒紧咬嘴唇,努力不让眼泪掉下。
  夏奶奶的意见,是刚才在大会上提的。阿舒是小队会计,大小是个干部。刚才会议的中心,是要大家对干部提意见,于是夏奶奶就站起来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