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00字。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收心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检测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监测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2024年7月底,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大行动,其中第四项就是部署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把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摆在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6.16%。与此同时,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城市发展成就显著,城市安全韧性仍是城市发展中的
1. 结合材料一,下列对图1和图2的有关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在物质、信息、能量等方面带来灾害性破坏。
B. 应急管理涉及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可预防、监测和预警,也可在灾后组织恢复与重建,以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 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涉及人、物等载体,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 “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的闭环流程,贯穿事件的始终。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了技术的加持,这一理念可进一步推广。
B.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取得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升的可喜成果,但也使城市面临安全韧性的短板。
C. 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前提是城市政府能扎实有效地分析数据、排查风险、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做到知己知彼。
D.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文字论述的同时,配以适当的图表,有利于读者以更形象的方式理解文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B. 材料二利用具体数字,准确地指出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借此提出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迫切性。
C. 材料二具体梳理了影响城市安全韧性的因素,意在表明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工作是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方法,但相较而言,材料三要比前两则材料分析得更详细、更具体。
4. 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作答。
5. 数字技术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方面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安全韧性城市”的主题,通过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一从理论框架出发,介绍了安全韧性城市的构建模型和研究框架,强调了风险识别、状态评估、检测响应和策略制定的重要性。材料二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指出了城市安全韧性的短板,并提出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迫切性。材料三则聚焦于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强调了数据分析、科技支撑和动态监测的重要性。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指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C.“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错误。由图片2可知,城市承灾系统涉及人、物等载体,它体现的是安全韧性城市冗余性、多样性、多网络连通性、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关键特征,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皮凯克
〔美〕库•冯尼格
到现在也该有人谈谈我的朋友艾皮凯克的事了。
设计师克莱施塔特同政府的高级将领们想使他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他能计算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出、射中约瑟夫大衣倒数第二颗钮扣的火箭的运行轨道。军方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艾皮凯克最后一只电子管刚刚安装好,马上就投入工作。但是不久就发现,他解答问题时嘀嘀嗒嗒的声音不很规则,运转有些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