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0330字。
2026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
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5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我们通常认为,书房是承载文人精神活动的空间,这种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答:我们现在去看书房,首先还是跟藏书有关,因为书房得有书,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发生在书房里的活动,早期书房的功能就是教书、读书、写书,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时期,书房跟私塾紧密相关,那时候书的形式是竹简,体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说这个书房是用来存放竹简的,那么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小空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也没有太多的材料去证实,只是推测。或许有没有可能藏书跟书房是分开的,就是说要读哪一卷书就拿哪一卷书,它会有一个功能上的空间划分。
在纸出现之前,有一种替代竹简的读物是帛书。马王堆就有帛书出土,从出土物来看,帛书很薄,体量不大,比较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推断出,在马王堆所属的西汉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帛书了,但这些书不是一般人读得起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因此,可以推断,当时可能会出现真正意义上比较精致的藏书室,专门来收藏这些帛书。
《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刘邦去攻沛县,当时它是叫“书帛射城上”,就是他给沛县城里的父老写了一封动员信,这个信就是写在帛上的。这时若是用简牍就不太容易射到城上去了,因为它是有重量的,用帛书绑在箭头上就容易射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在秦末的时候,帛书的形式不算少见。书的形式的变化,就关乎书房体量的变化。当纸开始普遍应用之后,最先出现的纸书是卷子书,或者叫手卷书,从汉至隋唐主流的书籍一直都是卷子书,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册子书,也就是函装的线装书。卷子书的存放方式与函册书不同,因此也决定了书房内书架、格局的不同。至于这些书籍的形式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发生变化的,不好明确下判断,但可以从文献里找到一些线索,比如在杜甫的时代还在使用卷子书,因为他有一句诗叫“读书破万卷”,这个“卷”就是指卷子书。
我们很容易去狭义地理解书房,认为它只是一个室内空间,但其实不一定,很多书房其实是在室外的,在园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卢鸿草堂、杜甫草堂;还有一方面经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庙、道观都有藏经阁,收藏历代佛家经典和道藏著作。所以书房只能用功能来定义,没法用一个绝对空间去定义。
问二:你提到园林中的书房,怎么理解?雅集的演变是否也与此有关?
答:中国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园林文化,这些后来对欧洲都有不小影响,比如欧洲18世纪流行中国风的时期,也会模仿中国园林,甚至包括中国式书房。文征明所画的《真赏斋图》表现的就是苏州的大收藏家华夏的书斋,书斋在园林之中。中国书房会有一些固定陈列,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有屏风、案几、文房,还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爱投壶运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投壶,当然还会饮酒、焚香等等。这些活动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赏画,通常认为是在室内进行的,其实不一定,它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在园林中进行。宋画中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就是挑竿赏画,这就是在室外几人一起赏画的情景,在画作拖尾的部分会留出给这些人写观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现了很多题跋。这些其实都是雅集场景。
明代的雅集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扬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参加,而是开始有商人加入,扬州有“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是侨居在扬州的大盐商,非常有钱,赞助了很多扬州画派的画家,也收藏古画,因此也成为了当地很重要的文化人物,尽管身为商人,他们既藏书又出版书。他们的书房很有名,叫小玲珑山馆。叶芳林《九日行庵文宴图》里边就有“二马”和文人雅集的形象。但早期政治人物是不喜欢商人的,到了宋元明时期文人也不喜欢商人,到了清中期,商人开始介入雅集,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
问三:故宫收藏有一类帝王读书图,为什么清代帝王如此热衷于请画师绘制自己的阅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书房的空间形态或受竹简体量影响,藏书与治学功能也可能存在功能性空间分化。
B. 卷子书向册子书的转变时间难以界定,但杜甫的诗句表明这种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C. 清代扬州盐商通过赞助文人雅集,参与文化活动,从而实现了阶层跨越和身份转变。
D. 乾隆在园林书房中模仿文人赏画,体现出他对文人书房空间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书帛射城上”这一典故的运用,通过还原具体历史场景,既表现出帛书的轻便,又丰富了谈话内容。
B. 材料中提及的“题跋”,其内容往往为品评、鉴赏、记事等,与我们当今所写的观后感有一定的相似性。
C. 材料以文征明的《真赏斋图》为例,是为了说明包括赏画在内的很多活动具有开放性,并不是在室内进行的。
D. 材料涉及的投壶、饮酒、焚香、赏花等,与《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一样,都是文人雅集的活动形式。
3. 下列对本篇访谈内容和形式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问者通过使用“怎么理解”“是否有关”等问法,为受访者提供了充分的阐释空间,体现了良好的访谈技巧。
B. 受访者在作答时,频繁使用“可能”“推测”等措辞,主要是因为其对书房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基础。
C. 受访者在作答时,语言通俗生动,内容旁征博引,让读者既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有享受阅读过程的愉悦性。
D. 本篇访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探讨书房的功能演变和文化内涵等问题,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互动性强。
4. 请简要梳理答复一的作答思路。
5. 本文提及的清代帝王书斋与《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承载的情感内涵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以文人书房为切入点,以“功能维度”为纲,将器物史、社会史、心态史巧妙融合,既呈现书房作为文化容器的物质性,又挖掘其承载的精神追求。问答形式灵活,既有严谨考据,又不失生动细节,展现了文人传统的多维面相。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杜甫的诗句表明这种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错误。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仅说明唐代仍用卷子书,并未体现“转变过程漫长”。
C.“实现了阶层跨越和身份转变”错误。从材料中“到了清中期,商人开始介入雅集,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的表述来看,材料仅提到商人介入雅集,但未提及“阶层跨越和身份转变”。
D.“体现出他对文人书房空间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错误。材料中“乾隆留下的字画、题跋非常多,这些行为都是在模仿中国传统文人,他的书斋生活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文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帝王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越大,他就越想融入到文人的世界里,这些画像也就是他对文人世界的向往”,乾隆模仿文人,说明文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帝王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提“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故选A。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包子和饺子
余华
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
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他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这时候,父亲就会问我:“你猜一猜,今天我们吃的是包子呢?还是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