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校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30 11:15: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10字。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一:想要读懂中国,总会先产生一些困惑——中国人当下最核心的追求是什么?支撑着整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这些追求和动力,是不是和中国走过的历史有关呢?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二:西方人常常不理解,中国人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为什么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了小康日子,不少人把自己的金银细软搬到船上运往外国投资。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已实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他们为什么会“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受李大钊影响的毛泽东,当时提出一个气魄更大的诉求:改变中国和世界。
  问三:……
  答:……
  问四:倒也是。我在好几个城市都碰到过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在上海,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特别好奇,上海的街道为什么会叫“北京路”呢?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为什么这四个路名的存在感最强?它们潜藏着中国人想要什么的“密码”。
  “中山路”,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而设立的,有告慰中华民国“国父”的意思。“解放路”,主要是1949年左右人民解放军攻占各个城市时,部队入城经过的街道,它们大多处于比较繁华的市区。“建设路”,大多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城市大搞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气。“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问五: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这样解读有道理吗?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谈论当下总喜欢从近代历史说起,是因为他们不敬畏历史,习惯从理念推导未来。 B.陆士谔在《新中国》中描绘的“收回‘租界’”“浦东‘辟地造屋’”等场景,证明他精准预言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C.李大钊提出的“中华民族之复活”与毛泽东提出的“改变中国和世界”,本质上都是基于“新中国”的梦想。 D.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情地追赶”,指中国主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迅速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问答”形式展开,提出要从中国近代历史中理解今天的中国,也以通俗语言降低了对历史阐释的理解难度。 B.文中对四条街道名称的解读,将地理符号与历史记忆相结合,揭示了路名作为“密码”的深层内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智慧。 C.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的“花瓶的碎落”和“悲情地追赶”,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D.文中多次提到“历史愿望”“价值诉求”,将人物构想、街道名称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凸显了历史对现实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第四问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江苏苏州的人民路曾多次易名,这条街道先后叫“三元坊”“护龙街”“人民路”。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在清朝出现的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叫“护龙街”,是因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巡视苏州,苏州的官员曾经在这条街上集体拜迎。1952年改名为“人民路”,宣告    ①    。除此之外,中山路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域,有着    ②     的寓意;解放路是时代转折的鲜活注脚,它曾经见证     ③      ,1949年解放军入城时的欢呼仿佛仍在街头回荡;建设路是建设热潮的印记,当年路边的脚手架早已变成如今的工业园。这四条路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江苏人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期许。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 与本文“花瓶的碎落”类似,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提到了瓶器的破裂(“银瓶乍破水浆迸”),两者的用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蚕(节选) 萧乾
  早晨冒了雨,撑了伞照例下山到万寿桥头去买我的十八学士和水仙。那被天气打破了饭锅的花贩,一见我这风雨无阻的主顾,就极高兴地站了起来。买妥了一束杏黄色的十八学士,又挑了一束夜来香。当他拢起选好的花,用麻莲缠束的时候,我发现竹扁担的那头装满了翠绿的叶子,以为是野茶呢,就问:“那是干吗的呀?”
  “先生,这是桑叶。”把缠好的花递给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