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22 21:12: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690字。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72分)
  (一 )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  ①  ,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  ②  ,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  ③  。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顰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儿童文学从“小儿科”转向重大题材,主要是因为21世纪初的校园家庭题材难以满足小读者的期待。
  C. “跨界写作”热潮的出现,意味着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不再被需要,出版社转而依赖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
  D.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散文只有立意真切、感情真挚、摒弃生硬的说教,才可能是“厚重”的。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
  B.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短小的散文同样可以微中见著、以小寓大,产生“厚重”的气象。
  C.日常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琐事为写作题材。
  D.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真实经验”的重要性,但其具体内涵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