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字。
让讲解不再肤浅
兼 葭
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呈示行为,虽然在现代,在当下有泛滥的弊病,但它至今仍然是全球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行为方式。语文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教本、教学参考书和各类参考书这三大件组成的文字知识信息系统。而这三大件中学生至少已备有课本和工具书两种。使用教学参考书的学生已非个别。所以目前的一般征候是:学生面对形式上充足的理解型知识辐读资讯(包括教师的讲解),实质上的知识理解仍存在障碍。那么课内阅读指导——讲解,如何通过自己的“解释”提供另一层面的经验、思维材料?如果教师不能提供它们,讲解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一切都已现成,这样的讲解当然是肤浅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避免肤浅,怎样的讲解才算完成了课程知识的再生产过程呢?
一、教师具有教学中的课文大局观
即讲解时应尽可能动课文全身。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文本进行广泛的阅读。因为文学作品阅读的真正目的是鉴赏,而鉴赏必须是走进作家的昧心世界从而真正的走进文本才能达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动用所有与文本有关的资源,读到更多的学生所缺乏的信息,即要通过一篇文章,让学生看到整个世界,这样学生们才能学到更深层面的知识,而这是他们的参考书所不能给予他们的。
如教师在讲解《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必须阅读有关研究鲁迅的著作及有关鲁迅的传记之类,如吴军撰写的《鲁迅个性心理研究》、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曹巨人的《鲁迅传》和林娴之的《人间鲁迅》等书籍,只要结合鲁迅的所有文章去全面的了解鲁迅,了解作者幼时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时的情感,你才能把握文章的基调,了解鲁迅笔下童年世界的美好和成人世界的阴冷,理解文本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真正意蕴。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文本的学习,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兴趣,还学到了鉴赏的方法,即人性化的去理解文本,理解作者(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也在接触鲁迅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走进了鲁迅的内心,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和他的精神,同时,语文的人文目标也在无形的渗透中达到了。这样,教师的知识丰富了,讲解生动深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尤其是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本。这些经典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无物可替代。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无可奈何地进入了一种怪圈:即一种以经典的、恒久不变的话语来形容、解读文本,“定论”的经典化使“定论”早为路人皆知。如对《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总是将它诠释为“它表现了那个时代中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不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