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放孩子的头脑,还给他们自由思考的能力

作者:不详  时间:2016/10/3 8:33: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美国副总统拜登曾说过一段让中国人听起来非常刺耳的话:中国毕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大过我们美国6至8倍,但是我敢问,告诉我,有哪一种创新的项目创新的改变或是创新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的。
  当拜登说中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也许我们会提出一个质疑:如果说中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们是怎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的宇宙飞船是怎么上天的?我们的航空母舰是怎么下海的?在30年前有吗?我们怎么能够在短短三十几年时间里面成为世界的大国?其实我们的创新并不是没有,这里要讲的是杰出的创新。我们是把宇宙飞船送上了月球,但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也讲过,他说我们即使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也只是看一看44年前美国插在那里的国旗,美国在44年前就把人送上月球了。这不是我们的原创,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走的。
  朱清时先生曾说过:中国最近几十年经济大发展,这个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大的事情,但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农民大量的开始进入城市,就城镇化,然后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劳动力转到工业,这样使得我们的工业制造业迅速发展,这个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变化的最剧烈的一个。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追踪或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像我们现在中国也开始生产飞机并且要出口了,但是飞机的发动机还都是外国出的,我们的发动机还没过关,这个事情像飞机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制造业的发展,原始创新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美国副总统拜登这段话让中国人听了会觉得很难听,但是仔细想想比较接近真实,在最近三十几年来,没有出现50年代时期像华罗庚,陈景润, 杨乐、张广厚这样的科学大师。可是这三十多年,中国大学生的基数在极大的增加,在30多年之前,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非常之少,寥若晨星,但是像胡适,马寅初这样的大家却有很多,今天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大家可能一个也找不到。这个原因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缺少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创造力的中心环节,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创造和发明,都是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成规,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学会思考”,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你知道那些源于思考的重要发现吗?
  我们的思维看不到,听不见,任何人都无法感觉到它,但它们却有意想不到的力量!
  艾萨克??牛顿先生在坐在苹果园的椅子上,突然他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于是,他开始思索,想知道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终于他发现了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如何保持相对位置的规律。
  一个名叫詹姆斯??瓦特的男孩静静地坐在火炉边,观察着上下跳动的茶壶盖。他开始思考。他想知道为什么水壶可以使沉重的壶盖移动,他从那时起就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长大之后,他改进了蒸汽式发动机,使其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多匹马才能做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牲畜的负担。
  当你看到一艘汽船、一间蒸汽磨坊,一辆蒸汽火车,请记住,如果没有人冥思苦想,它们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曾经有一个叫伽利略的人在比萨的大教堂内,对往复摆动的吊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摆钟。
  詹姆斯??弗格森是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牧羊人。一次,他看过手表的内部构造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为什么不能做手表呢?”他想。但是上哪儿去弄那些造齿轮和发条的材料呢?不久,他发现了如何得到它们的办法。他用一片鲸骨做了一根发条,最终他制成了一块走得很准的木质手表。
  与此同时,他还用钢笔为人拓画,用画油给人画像。几年后,还是个孩子的他就已经能够养活自己的父亲了。
  长大后,他去了伦敦。英国一些博学人士包括国王本人都曾听过他的讲学。他的座右铭就是:“学会思考”。他为自己和这个世界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思维。
  当我们学习一门很难懂的课程时,千万别灰心。在请教别人之前,先应该自己帮助自己,思考再思考,这样你将学会如何去思考。
  如果詹姆斯??弗格森把手表拆坏了,他的父亲大怒之下把詹姆斯??弗格森结结实实的训斥一顿,然后对邻居说:“今天我儿子把一只手表拆坏了,让我痛痛快快的骂了一顿。”我们想一下,如果他父亲当初这样做了,还会有后来的詹姆斯??弗格森吗?孩子的头脑需要解放,孩子的双手同样需要自由。我们左顾右看,身边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积极的动手行为泼过冷水,中国有多少的小爱迪生是被自己的父母亲手埋没的。想让孩子有出息勤于思考,就要解放孩子被束缚的双手,让孩子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也许有人认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于偶然看见树上一颗苹果落地,灵机一动得来的,其实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光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因为苹果落地的事实自从有人类就可以观察到了。而是由于他早就研究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规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落地定律,长期地思考这个问题,一旦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才能悟出万有引力的道理。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科学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或想不劳而获碰运气的人。
  具备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很多学生在学校中成绩很好,在学校老师的教导下是优等生。可是一旦离开老师,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停滞不前。这种现象是因为跟老师学到了一些课本知识,但并没有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个真实的事例,在德国,一些政治学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中国大学的一个政治学毕业的女学生,当大家讨论很热烈的时候,她居然问旁边的同学说我该说些什么,然后旁边同学说你想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政治话题大家都开放,她说我真的不知道我该说些什么,一个政治学毕业的学生在政治学的讨论会上居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的学生之中,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因为父母生养了你,没有父母哪来的你,所以必须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你就必须听什么,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有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吃、穿、用、住、不需要你动脑子, 父母都给你做主了。到了学校,从小学起就是老师教你学,老师说你听,老师指你做。都是关起门来的,老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学生在学校学习根本不需要带着脑子,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瓶子,老师讲什么就往瓶子里装什么,只需麻木的接受一切理论被老师牵着走即可。一个根本不动脑的人,怎么能独立思考呢?
  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漫画,标题为《教育》。他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严肃认真的如同阎罗王的面孔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可是学生是有生命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也就是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天赋,要让他们的这种天赋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开花,结果。学习的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要让学生做一个手脑齐全的人,让他们的脑子开动起来,身体也要行动起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以致用,让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能够“躬行实践”,将所学东西化为自身知识和创造的养分。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孩子的人生就被填鸭式的教育给填满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在学校,时间被课本和做不完的题山题海填满;在家里,时间被父母的各种安排填满;节假日,要上没完没了的培优班,特长班。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应该腾出更多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孩子的小脑袋瓜里总会有无数的“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有被孩子问的哑口无言,无可奈何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能把孩子的问题都解答出来,十个博士也毕业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也提倡学生提问。教育的本质就是人跟人的交流,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但是中国孩子上课是不许说话的,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一节课40分钟,老师的课堂时间均分给学生,每个孩子平均一分钟左右,因此孩子几乎没有问问题的机会。小时候没有机会提问,大了以后,当老师提问的时候,都慌忙低下头去翻书去找标准答案,基本上不再去思考了。
  霍金的儿子蒂姆希在12岁时,问了父亲一个问题让他终生难忘,他问:“我们生活的宇宙周围,会不会布满了很多星星点点的小宇宙。”问完后蒂姆希觉得超级愚蠢,但是霍金告诉他一句话“问题蠢不蠢并不重要,问才重要。”
  197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艾萨克??拉比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说:“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他回答说:“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靠我妈妈。”“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拉比回答:“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提问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再做一个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再说“你应当这样!”“遇到种情况的时候,你应该这样做!”“你做错的原因是没有听我的话!”。我们换一种方式,反过来征询孩子的意见:“你觉得应该怎样做?能不能说出你的看法。”
  以前我们都是喜欢让孩子听我们说,现在我们来听孩子怎样说,听听孩子小脑袋瓜里的想法。当孩子结结巴巴地,睁大眼睛,时断时续努力想把话说地清楚,在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看着孩子认真的表情,悉心倾听,面带慈爱的眼神和微笑,不时附和。孩子可能会在一问一答中,说的更认真,而我们也能听到些触动心底的话。有时,原本我们以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事,经孩子一说,我们可能会不由得苦笑一声“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反而让孩子来指点迷津啊,并对孩子说的话再三思索。有时,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真正的成长往往都是这样,教育从来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几个孩子从生出来就看着更像个天才,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孩子独特的认知。中国的习惯是不许孩子多说话,我们还给孩子说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带着镣铐的心灵怎能挥舞天才之手,解放孩子的头脑,还给孩子自由思考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