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评比后遗症”的可怕之处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17 20:12:0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
我看到的顾明远的观点也许只是摘编,表述很不完整,感觉话题颇有价值,说服力却不那么充分。“三好学生”如果只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一个班那么几个人,那就只是树立榜样,谈不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不意味着没有评上“三好”的就是“坏学生”,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不是非此即彼,因而也就谈不上伤害未评上的孩子。学生在德智体方面表现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本身并没有错,对孩子给予正面激励也是必要的——你看,小朋友在幼儿园得了一朵小红花,拿回家给妈妈看多么得意?只不过,拿小红花容易,只在当天不犯打人骂人之类大错都可以得,不像“三好学生”那么稀罕,一学期才评一次,一个班才几个人有。
那么,这种由来已久的评“三好学生”做法,在当下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当下遇到的问题,与改革开放之前强调“阶级觉悟”的时代不同,那种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今,社会功利化已然成为渗透某些领域的“文化”,一些“三好学生”评比已经大面积地异化了。“三好学生”成了升学加分的依据,必然引发不惜用一切手段追求享有“优资教育资源”的家长的角逐,于是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送礼拉关系者有之,心怀不满找学校扯皮吵架者有之。中秋节前夕,上海市曝出新闻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老师的关照,居然要出资请教师“日本游”。只要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还没有实现,只要老师还有出于私心偏爱某些学生并为之谋取不当利益的可能,评选“三好学生”本身就很难“好”起来。
人民网进行的一个“您认为,三好学生评选是否应该停止?”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应停止,三好学生激励几代人向上”的占29.1%;认为“应该停止,评选已变味无法正面激励”的占65%。说“应该停止”评比者的理由,显然是出于现实的考量而非抽象的教育理念。说得很清楚嘛:评选已变味,无法正面激励。潜台词是,反而怂恿了一些家长和学生搞不正当竞争,一些教师用教育权“寻租”。
如果从教育理念上讲,不仅对孩子要正面鼓励为主,对成人何尝不要正面鼓励为主呢,不过孩子未“定型”,更要强调正面教育为主罢了。问题可能出在“评选”或“评比”这个词上:由班主任和授课老师评,学生可能不服,因为课外的表现老师不大了解;由学生评,投票而不讲理由只是“印象分”,讲理由互相揭短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和人格发育。总之,评比的后遗症免不了,不如不评不比。至于跟升学挂钩的加分早该废止了。
在国内读完本科和硕士后旅美求学的陈志武教授,比较了自己在中国与孩子在美国所受的不同的中小学教育,他很欣赏美国这种做法:“美国幼儿园、小学从来不会给学生排名,没有考试当然不会去排名。给奖状的时候是怎么给的?是每个人给一个。我以前就觉得纳闷,每个学生给一个奖状,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后来仔细一读,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哪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学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数学好不好、语文好不好、画画好不好,还是历史好不好,只要你哪方面比较突出,有较强兴趣,老师了解以后,就会给你写一个这样的奖状。”教师这样做当然好,就怕我们的教师学不来——班上人太多,教师不可能很了解每个学生。不过,这种理念是值得学习、应该追求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