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黄河依旧咆哮
作者:钱汉东 时间:2008/2/29 18:33: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革命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当日寇进山海关,威胁华北,张光年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亡揪心,他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以笔名“光未然”,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这支爱国的抒情歌曲立即传遍了全国,张光年这个年仅22岁的文学青年开始被全国文艺界知晓。著名作家韦君宜临终前,就是吟着张光年的这首歌离开的。新中国成立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
1994年秋天,我有机会到张光年先生府上采访,与他零距离交谈。那年,张光年先生已是81岁高龄,但记忆清晰,谈锋颇健。他当年亲笔签名赠送的《惜春文谈》一书,依然排立在我的书架里。25岁时,才华横溢的张光年便写出了气贯长虹的《黄河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口,发出了“黄河在咆哮”的民族强音。张光年先生是怎么创作出如此经典巨作的?对此我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这个问题请教张先生。
张光年先生说他永远记住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那天,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渡口第一次渡黄河。坐进木船,船在狂涛巨浪中颠簸起伏,十分惊险。渡口不远处的壶口大瀑布,巨浪激起的白雾,与天空的云雾交融,轰隆隆,轰隆隆,电闪雷鸣般的呐喊,惊天动地。张光年先生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的搏斗,聆听到那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声,他的心弦被拨动了,他的激情被点燃了,他的脑海翻腾了……
后来,张光年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被一匹烈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张光年摔伤后,组织上将他送往延安治疗。到达延安后,他躺在病床上,联想到在黄河两岸与游击健儿同生死共命运的经历,感受了抗日烽火遍地燃烧,以及在壶口瀑布看到的、令他终身难忘的那一幕,激情磅礴,激发了创作灵感。“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酝酿已久的诗词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不久,在延安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上,从医院赶来的诗人张光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台上高声朗诵自己的新作。还未等张光年走下台,作曲家冼星海就走上前一把夺过诗稿:“请相信我,一定会为它谱好曲子!”当晚,冼星海在日记里写道:“今晚的大合唱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组诗《黄河颂》今天读来依然深沉浑厚,雄健有力,气势磅礴,她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全诗构思完整,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借鉴中国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练。《黄河颂》为我们的民族史、文艺史增添了浓重的篇章,也成为炎黄子孙不屈、战斗、奋起的号角。
朋友告诉我,张光年正在撰写《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一个洋溢着金戈铁马般激情,影响和激励过千百万读者的战斗诗人,何以沉下心来,在1500多年前的“故纸堆”中钩沉开掘,“玩”起《文心雕龙》来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张光年微笑道:20来岁时就很喜欢《文心雕龙》,其中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出来。年轻时读的是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本》和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1947年至1948年间,张光年在晋察冀豫边区北方大学工作,范文澜是他的直接领导,直至六十年代翻译讲解《文心雕龙》。
《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独树一帜,凝聚了张光年40年的心血和心愿,又经过十年苦修,终于在2000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人们在钦佩和赞美同时,更欣赏张光年不凡的学养和诗心。后来,张光年先生用半是欣慰半是自嘲的口吻说:“现在我作为中国作协会员,才算是够格了。”话虽这么说,但人们还是因为《黄河颂》而知道了张光年。
《黄河颂》已成为人类文化中不朽的瑰宝,成为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千古绝唱。这部写出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不仅被视为关于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史诗,还被看成一个时代的象征。张光年和他的《黄河大合唱》也将像奔流的黄河一样永恒地流传下去。张光年在晚年曾对人讲:“就作家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写出反映时代,感人肺腑的作品。”“作家身无长物,有的就是这支笔,这笔是人民给的。”张光年就是以如椽巨笔写下辉煌篇章,成为一名名扬海内外的大作家的。
今年是张光年95华诞。当我打开当时的录音带,再一次聆听张先生的精彩谈话,他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激情、感情。千古黄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咆哮着奋然东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