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专题训练(五)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3*22=66分,其中14、17、18、19、20、21、22为多选)
1、物理学中研究问题有多种方法,有关研究问题的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伽利略之前的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辩性的论战决定谁是谁非,是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B.伽利略斜面实验是将可靠的事实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C.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在物体受力一定的情况下,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D.在公式 电压U和电流I具有因果关系、公式 中ΔΦ和E具有因果关系
同理在 中 ΔV和a具有因果关系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原线圈接u=220 sin100πt(V)的交流电。则( )
A.交流电的频率为100Hz
B.通过R2的电流为1A
C.通过R2的电流为 A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200W
3、如图所示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U﹣I图象,O为坐标原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动势E1=E2,内阻r1>r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 r1<r2
D.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I1>I2
4、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有两种接法,如图甲、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甲图测量时,误差主要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专题训练(五)
生物试题
时间:50分钟 分值:90分
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的出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渔业捕捞时,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c点
2.研究人员调查了 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下图的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3.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专题训练(五)
化学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后,在试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HNO3分解生成了NO2
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C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一定是乙烯
D 向水玻璃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后,产生白色浑浊 生成了硅酸沉淀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3.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的水蒸气被干燥了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在溶液中加稀盐酸,无现象,继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有SO42﹣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图A装置用Cu和浓硝酸可制取NO
B.图B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并收集纯净Cl2
C.图C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图D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CO和CO2
5.实验法和比较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以下实验设计中,不合理或不严密的是
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金属性强弱
B.测定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就可证明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
C.铁分别与氯气和硫反应,判断氯气与硫的氧化性强弱
D.测定相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判断碳与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6.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广泛pH试纸测得0.05 mol•L-1 H2SO4溶液的pH=1
B.做焰色反应实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证明被检验物一定为钾盐
C.滴定过程中,眼睛要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液体的颜色变化
D.配制FeSO4溶液时,先将FeSO4固体溶解在稀硫酸中,然后稀释到所需浓度,最后再加入少量铁粉
7.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